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七)~C 1244經:本經敘述燒燃法與不燒燃法。

  

  1244經:本經敘述燒燃法與不燒燃法。

  

  佛陀在一次講開示中對弟子們說:“有燒燃法、不燒燃法。”

  

  1、燒燃法:“若男、若女犯戒行惡不善法,身惡行成就,口、意惡行成就,若彼後時疾病困苦,沈頓床褥,受諸苦毒;當于爾時,先所行惡悉皆憶念,譬如大山,日西影覆。如是衆生先所行惡:身、口、意業諸不善法,臨終悉現,心乃追悔:咄哉!咄哉!先不修善,但行衆惡,當墮惡趣,受諸苦毒。憶念是已,心生燒燃,心生變悔,心生悔已,不得善心,命終後世,亦不善心相續生,是名燒燃法。”

  

  2、不燒燃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淨戒,修真實法,身善業成就,口、意善業成就,臨壽終時,身遭苦患,沈頓床褥,衆苦觸身;彼心憶念我作如是身、口、意善,不爲衆惡,當生善趣,不墮惡趣。心不變悔;不變悔故,善心命終,後世續善,是名不燒燃法。”

  

  依我個人的想法,本經所述的一些內容,重點是講述臨終前人的心理狀態。研究心理學的人,往往會把我們心理中的一些現象和規律進行了有條理的總結,並將之上升爲一門專門的學科;在此學科之下,又有許多分支,比如犯罪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人格心理學乃至變態心理學等等諸多研究領域和應用領域。但是我覺得,到目前爲止,尚爲出現所謂“臨終心理學”的說法。雖然沒有明確專門的研究領域,但是不能說人們對此領域完全沒有進行過有益的探索。

  

  我們所要思考的問題是:人在臨終之前,究竟有什麼樣的心理活動?我覺得最大的思理活動,莫過于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對往事的重點追憶。“鳥之將死,其鳴亦哀;人之將死,其言亦善”,鳥即將死亡時,會不由自主地發出哀鳴聲,這個好理解;但是人將要死了,會不會講好話,則很難說。比如說“死不瞑目”,說明即便是死了,心中仍有遺憾;再說人到臨終那一刻,完全是六神無主,根本把握不了自己,甚至連話都不能講了,更多時候只能借助于比劃,即便是想講幾句善言,也未必能做得到。

  

  人們在臨終之前,除了要面對死亡的恐懼,以及病痛的折磨,還要面對往事種種痛苦的回憶。可以說,在臨終心理方面,佛陀可謂是頂級的研究專家。本經所說的燒燃法和不燒燃法,實際上就是在闡述臨終前人們的心理活動(憶念)的一些常見現象。本經將死亡前的情景分爲兩種,一是對生前做作惡業的悔恨,一是對生前廣做善業的歡喜。如果一個人生前惡多善少,臨終時就“譬如大山,日西影覆”,當日薄西山之時,夜幕即將降臨,此時臨終人的眼前頓現黑暗,恐懼自然亦伴隨而來。此時臨終人可能會悔恨:爲什麼自己一輩子盡幹些壞事呢?因爲生前行惡,自己也預感到死後將墮入惡趣,故而心生嫉恨忿恚,甚至怒火中燒。如果將這種怒火帶入命終業力,勢必對後世果報産生極大的影響,故佛陀說“命終後世,亦不善心相續生”,從而造成惡性循環。

  

  當然,面對即將死亡之時,我們眼前出現的景象往往是多種多樣的,這完全取決于生前的叁業狀況以及前世的業力。比如說,如果臨終時眼前出現光明,而且其狀十分祥和,則似乎預示著亡人命終所趣比較樂觀。比如說生前持戒精嚴的善士,他們往往緣于生前善業的緣故,心中會出現無數的善念圍繞左右。而且這種善念會一直陪伴著他,使他對于四大崩析的苦痛以及對死亡的恐懼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這樣的人,後世怎麼可能沒有好去處呢?所以一個人臨終前狀態如何,最大的影響因素,還是取決于生前的所作所爲。當然,並不是說生前爲惡,臨終時就一定十分艱難。前面說過,當人們面臨死亡之時,完全是魂不守舍、不由自主。爲了彌補這個缺陷,佛教采用了“臨終關懷”,即臨終時大家一起幫助他念佛號,使臨終人始終有佛號相伴,將心念停住于佛號之中,從而保證不墮惡趣。如果根基好,而且臨終之時心不顛倒,還可以往生九品淨域,實屬難得。

  現在很多人不相信因果,認爲死後誰都不知道,哪有什麼前世後世?從現世作用而言,佛教的因果觀並非一無是處。比如說,當人們完全沒有因果觀念的時候,誰也不會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的時候,這個社會的風氣還會好嗎?人心還會向善嗎?根本不可能。歸結爲一句:人生一世,總是要有些信仰的,不管你信仰什麼,總比沒有信仰的好。當這個世界上宗教信仰面臨缺失的時候,我們生活也將會變得毫無意義。(2.1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