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六)~K 1238經、1239經:此二經乃爲波斯匿王的“獨自思惟”後向佛所作的請教。

  

  1238經、1239經:此二經乃爲波斯匿王的“獨自思惟”後向佛所作的請教。

  

  在1238經中,波斯匿王獨靜思惟道:“世尊正法,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證知此法,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是惡知識、惡伴黨。”佛陀是善知識與善伴黨,這當然自不待言。爲什麼?因爲自從佛陀應世之後,無量的衆生會因佛陀以及佛法而獲得解脫,“衆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悉令解脫”。

  

  佛陀爲了解答波斯匿王的思慮,回憶了在山谷精舍時的一些情形。當時阿難尊者曾作是念:“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佛陀明確地告誡阿難:“莫作是語,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惡知識、惡伴黨。”爲什麼會這樣?“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如果是“半梵行者”,即有時放逸,有時不放逸,這樣的人又如何能稱得上是“善知識、善伴黨”呢?所謂善知識善伴黨者,不僅自己能夠做到“離諸熾然”、“自覺證知”,而且能使衆生都能夠獲得同等的解脫,“現令脫惱苦,見通達”。倘若自己都一知半解,又如何令衆生能獲得真正的解脫呢?所以佛陀說:“贊歎不放逸,是則佛正教;修禅不放逸,逮得證諸漏。”對于那些不放逸的修習者,我們不僅要贊歎恭敬,更要向他們看齊,努力使自己也能早日盡諸有漏。

  

  在1239經中,波斯匿王在靜慮時,發現了一個問題:“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不?”那麼這個“一法”,究竟是什麼法呢?佛陀回答說:這個所謂的“一法”,是的確存在的,它便是“不放逸”。無論任何人,只要努力修習不放逸法,便可在現世後世都能夠獲得一切滿足。佛陀作譬說:“譬如世間所作粗業,彼一切皆依于地而得建立。”與此相同,“如力,如是種子、根、堅,陸水足行,師子、舍宅,亦如是說”。例如蓋房子用的頂梁柱就必須要保證四平八穩,絕不能東倒西歪,否則房屋便有傾塌的危險。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叫“上梁不正下梁歪,中間不正倒下來”,便是這個意思。比丘如若不放逸,便可以很好地控製六根門頭,使自己始終安住于正念正見之中,這便是不放逸的妙處。“若住不放逸、依不放逸者,則能自護”,且能將“夫人、婇女亦能自保,倉藏財寶增長豐實”。故而佛陀說:“不放逸具足,攝持于二義:一者現法利,二後世亦然,是名無間等(解脫),甚深智慧者。”我們在做晚課時便會念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其實道理誰都曉得,但是當種種聲色名聞利養現前,我們還是被五欲功德牽著鼻子走,不自覺或自甘“放逸”起來了。(2.8.)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