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五)~D 1212經至1221經共十經之中,都有僧人詩人婆耆舍有關。

  

  1212經至1221經共十經之中,都有僧人詩人婆耆舍有關。1212經敘述婆耆舍比丘剛出家未久,在舉止威儀方面做得相當好,經中描述其“善護其身,守諸根門,攝心系念”。但是僅憑如此,能不能說就萬事大吉了呢?未必如此。由于婆耆舍比丘“無有隨時教授、無有教誡者”,也就是沒有從旁邊指引他去如何修行,在修行中遇到障礙該如何有效快速地克服,因此婆耆舍比丘“心不安樂,周圓隱覆”。因爲如此,婆耆舍比丘苦惱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他自己作了一首偈,“我今當贊歎自厭之偈”,大致內容是:“當舍樂不樂,及一切貪覺,于鄰無所作,離染名比丘。于六覺心想,馳騁于世間,惡不善隱覆,不能去皮膚,穢汙樂于心,是不名比丘!”縱觀偈中內容,無外乎是與“離染”與“去縛”爲重點。後來婆耆舍比丘竟從自己吟出的偈頌中獲得了啓發,“心自開覺,于不樂等開覺已,欣樂心住”。從這則簡短記述中,可以看出婆耆舍比丘在某種意義上帶有“獨覺”的色彩。

  

  當然,婆耆舍在思想理念上的“開悟”,事實上並不能解決現實中遇到的所有問題。比如有一次婆耆舍與阿難尊者一起外出乞食,結果遇到了一位大美女,“尊者婆耆舍見女人有上妙色,見已,貪欲心起”,雖然沒有達到魂不守舍的地步,但是心中不由自主地生起愛慕之情。作爲身強體壯的小夥子來說,見到漂亮女孩子生起歡喜心,可以說是再正常不過了,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然後作爲比丘,貪戀女色可不是好事兒,因爲“淫心不除,解脫無望”。不過從經中看,婆耆舍比丘的自我調控能力很強,當貪色之心剛一生起,他立馬便說了一偈,尋求阿難的幫助:“貪欲所覆故,熾然燒我心。今尊者阿難,爲我滅貪火;慈心哀愍故,方便爲我說!”阿難隨即回答說:“以遠顛倒想,熾然燒其心;遠離于淨想,長養貪欲者,當修不淨觀,常一心正受。速滅貪欲火,莫令燒其心,谛觀察諸行,苦空非有我。系念正觀身,多修習厭離,修習于無相,滅除驕慢使,得慢無間等,究竟于苦邊!”對治美色的一般方法是修習不淨觀,而最重要的則是需要“一心正受”,使自己的心念時刻常住于禅定之中而不會起任何波瀾。在1215經中,記載“有一長者請佛及僧就其舍食,入其舍已,尊者婆耆舍直日住守,請其食分”。大意是一位長者請佛和諸比丘到長者家去應供,于是讓婆耆舍一個人留下來看家。說來也巧,這一天“有衆多長者婦女從聚落出,往詣精舍。時,尊者婆耆舍見年少女人容色端正,貪欲心起”。怎麼辦呢?此時就婆耆舍孤身一人,阿難尊者是仰仗不上了,只能靠自我調控了。于是他作是念:“我今不利,不得利,得苦不得樂,見他女人容色端正,貪欲心生。我今當說厭離偈。”

  

  結論:修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非朝夕可待之事。在邁向正覺的進程中,前面的道路未必都是坦途,有時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反複甚至是道心退轉。解決的辦法有兩個,一個是請明師指點迷津,二是靠自身的能力進行自我調控,不斷調整心態,即自我約束與把握尺度。修行猶如“鳳凰涅槃”般的重生,有時我們需要風雨的洗涮甚至血與火的嚴峻考驗。只有通過重重考驗的勇士,方能最終趨向解脫的彼岸。(1.1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