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四)~K 1193經:記述梵天勸說瞿迦梨比丘離開提婆達多。

  

  1193經:記述梵天勸說瞿迦梨比丘離開提婆達多。關于提婆達多此人,我在前面的相關文中曾經不止一次地提及。可以說,在佛教史上,提婆達多是以反面形象而出現,他是破壞僧團和合的代表人物。提婆達多一方面倚仗阿阇世王的王權發展自己的分裂勢力,另方面所主張的極端苦行的修行方式,也的確迷惑了當時那些不明真相的比丘僧。比如說本經中所記述的瞿迦梨比丘,不僅全盤接受了提婆達多那套花言巧語,而且演變成提婆達多的忠實信徒並自願加入提氏僧團,成爲提婆達多的“伴黨”,可見當時一部分比丘中毒何等之深!

  

  本經借用梵天王之口,對瞿迦梨比丘進行勸導。當彼此一見面,瞿迦梨便問梵天王:“汝是誰?”梵天王如實作答;瞿迦梨聞後道:“世尊不記汝得阿那含(不還果)耶?”天王回答說“如是,比丘!”瞿迦梨接下來的問話便有些不講道理:“汝何故來?”你既然已證得“不還果”,爲什麼還要跑到人家來呢?此話的潛臺詞是:既已證不還果,就不應該再來人間;既來人間,你就沒有證得不還果,從而說明佛陀的記別是不准確的。很顯然,這是一種謗佛行徑,罪業很大。故而梵天王一聽些問,便回答說“此不可治”,等于說這種人簡直無可救藥了。因此梵天王說偈道:“于無量處所,生心欲籌量;何用黠慧者,而生此妄想?無量而欲量,是陰蓋凡夫。”就是說跟隨在提婆達多的後面,不可能會超脫妄想,只能永遠是不離貪欲的凡夫而已。

  見話不投機,梵天王便離開瞿迦梨之所而去拜見世尊,將此經過告之佛陀:“今旦太早來見世尊,正值世尊入火叁昧,我且當入提婆達多伴黨瞿迦梨比丘房中。即住戶中,徐徐扣戶,口說是言:瞿迦梨!瞿迦梨!當于舍利費、目犍連賢善智慧者所起淨信心,莫長夜得不饒益苦!……”佛陀聞後說道:“如是,如是,梵王!”說明佛陀肯定了梵王的一席話,同意在提婆達多那裏,並不能學習到什麼真本領,永遠只是一介凡夫。(1.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