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8經:此五經敘述佛陀初成佛時思惟當尊重正法,得到諸梵天的贊歎。
本經敘述了佛陀初成佛道時所思惟正法的一部分,又可劃分爲叁方面內容:
第一,“不恭敬者,則爲大苦,無有次序。無他自在可畏懼者,則于大義有所退減。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者,得安樂住;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大義滿足。”
第二,“頗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中,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第叁,“無有諸天、魔……世人能于我所戒具足勝、叁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令我自覺,成叁藐叁佛陀者,我當于彼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所以者何?過去如來、應、等正覺亦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諸當來世如來、應、等正覺亦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佛陀在成佛前後,對世間和出世間的各種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思惟。第一重意思,佛陀談到了人應該心懷謙卑,常常懷有一顆慚愧的心。如果一個人目無尊長,心懷我慢,不把任何人都放在眼裏,這樣的人是十分危險的。對于這個問題,中國的古話叫“謙受益,滿招損”,凡是驕傲自滿的家夥,不僅會引起別人的不快乃至反感,也同樣阻擋了自己前進的步伐,可謂損人損己。相反,如果一個人能夠“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那麼則會“大義滿足”,于己于人都很有幫助。
第二重意思,佛陀從不輕視世間一切衆生,也從不藐視世間一切學術言論,因爲在佛陀的心中一切衆生佛性平等,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差別,所以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是衆生爲什麼沒有證悟到佛陀的那種大圓滿的境界呢?原因其實也不難,“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佛之所以爲佛,衆生之所以爲衆生,其實並不遙遠,完全是存乎一念之間。佛陀具備了“戒具足勝、叁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這是其他任何衆生所不具備的。但是即便是如此,佛陀依然尊重一切衆生,從沒有因爲衆生沒有斷除煩惱而輕視——我們在佛陀那裏,找不到任何與驕慢相類似的詞彙,因爲佛陀早已根除了分別心。
第叁重意思,正如佛陀對衆生充滿著敬重相同,衆生對佛陀也應該心懷敬仰與尊崇。佛陀是根據什麼而成就佛道的呢?是“正法”。我們知道,本經並非佛陀對諸比丘的宣說,而是“獨靜思惟”,因爲此時佛陀“成佛未久”,沒有正式收授弟子弘法,而對于一些義理尚需要一個逐步梳理的過程。所以在這部經中(乃至後面的幾部小經)是佛陀談自己成佛過程的心得體會,十分真實可貴。佛陀在這裏所說的“正法”,並非是他自己的創造,而是往昔諸佛乃至後世諸佛所共證之法,“過去如來……諸當來世如來……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因此它帶有普遍的適用價值和絕對的真理性。
結論:佛陀通過此經的思惟,目的是要告訴我們:正法是我們共同依止的對象,我們當心懷敬畏。對于當代僧人而言,力使“正法久住”,乃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