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四)~A 1178經:本經重點內容:婆羅門尼失六子而傷心欲絕,後遇佛陀說法而悟出人生無常,遂從此不再憂愁,並感動其夫和禦者均出家爲比丘。

  

漫說《雜阿含》(四十四)  

  

  (卷四十四)

  

  1178經:本經重點內容:婆羅門尼失六子而傷心欲絕,後遇佛陀說法而悟出人生無常,遂從此不再憂愁,並感動其夫和禦者均出家爲比丘。

  

  我們常說人生有叁大不幸,所謂“少年喪父(或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儒家號稱亞聖的孟子叁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孟子撫養成人,遂終成一代聖人;韓愈也是自幼失怙,由其兄嫂撫育;兄死後,由嫂鄭氏撫養長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幼年失怙雖然生活清苦艱難,但是正是由于此等經曆,更能惜時惜福,從而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業。

  

  本經所述的屬于“喪子”範疇。無論是老年喪子還是中年喪子,都是令人傷心欲絕的事情,很多人從此一蹶不振。尤其是女人很難經受住喪子的精神打擊,最典型的莫過于《祝福》中的祥林嫂,喪夫喪子後的她不僅記性差,手腳顯得很木讷,而且逢人便講起兒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慘遭遇,最後反倒成爲看客們的笑料。

  

  在本經中,有一位名叫“婆四吒”的婆羅門尼(婆羅門婦女或婆羅門的妻子),“有六子相續命終”,六個兒子都接連死掉了,這對于一個作母親的來說,不啻于晴空霹雳。她“念子發狂,裸形被(披)發,隨路而走”,披頭散發,連衣服也不穿了,可以說精神已經達到極度錯亂的地步。就這樣,婆羅門尼漫無目的地滿地四處遊蕩,後來到了彌絺羅庵羅園中。而此時,佛陀在大衆的圍繞下正爲講經說法。

  

  說來也神奇,當婆四吒遙見世尊在臺上說法,便馬上恢複了理智,她發現自己竟然赤裸著全身,只好弓下身子蹲在地上,“即得本心,慚愧羞恥,斂身蹲坐”。

  

  佛陀已經知道今天真正需要度化的衆生了。他對侍者阿難說:“取汝郁多羅僧(上衣)與彼婆四吒婆羅門尼,令著聽法。”于是阿難便取下自己的上衣,走到婆羅門尼的跟前,將衣服披裹在婆四吒的身上,然後領著她,來到佛陀說法的座前。婆羅門尼至于佛前,稽首禮佛,並退坐一面。

  

  佛陀在大衆的圍繞下,專門爲婆羅門尼說法開示,“示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說法次第,乃至信心清淨,受叁自歸,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那麼佛陀究竟對婆羅門尼說了哪些法,使得婆羅門尼“歡喜隨喜”呢?我們從婆羅門尼的表現之中可以得知這些。

  

  婆羅門尼回到家後不僅,開始過起了正常人的生活——她再也不會赤身裸體披頭散發了。相反,她天天生活得很安詳很快樂,不再爲生活及家庭的事情發愁發怒。所有這些,在他的丈夫看來,都是很不可思議的。後來,他們最後的一個兒子(第七子)也忽然離開了人世。按常理婆羅門婦該是哭天恸地才是,可實際情形卻是完全不同,“彼優婆夷都不啼哭憂悲惱苦”,這點令她的丈夫十分納悶:以前幾個孩子相繼離世,你是憂悲苦惱茶飯不思,甚至爲此而發狂失憶,如今連我們唯一剩下的兒子也遠離了我們,你怎麼一點也不傷心呢?

  婆四吒對此回答道:“兒孫有千數,因緣和合生,長夜遷過去,我與君亦然。子孫及宗族,其數無限量,彼彼所生處,更互相殘食。若知生要者,何足生憂苦?我已知出離,生死存亡相,不複生憂苦,入佛正教故。”從這些回答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婆四吒雖然只是一名優婆夷,但是她已經悟到了人生無常與生死輪回相續的佛法真谛。我們生生世世,豈是七個兒子所能囊括的?可謂兒孫百千萬;再說今年爲人父母,說不定下輩子就輪到我們身爲人子,因爲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一切都是無常,世上沒有永恒的父母,也沒有永恒的子女。對于接觸了佛法並且産生了正信的居士來說,看淡這些生生死死,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從經中其他的偈言中,我們可以看出佛陀不僅向婆四吒優婆夷演說了無常無我苦滅法門,同時也宣講了四谛法門以及八正道法門。這些修習法門,可以說基本上涵蓋了佛法要義中的核心部分,屬上乘妙法。(12.2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