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6經:本經爲大目犍連代佛說法,重點爲何謂“有漏法”及“無漏法”。
曾經一段時間,佛陀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婁陀園遊行說法。迦毗羅衛是佛陀的故鄉,所以佛陀的到來,釋迦族的人感到無比的興奮與榮耀,提前爲佛陀新建了一座規模宏大、氣勢渾雄的大講堂。“此堂新成,未有住者,可請世尊與諸大衆于中供養,得功德福報,長夜安隱,然後我等當隨受用。”這有點像今天的“灑淨”或“開光”,新的大講堂一定要講佛陀及諸大弟子先在裏面住幾天,等聖僧們住過之後,釋迦族人們才能心安理得地住進去。
當然,在世尊入住之前,總要在講堂裏准備一些必備的家什,“以車輿經紀,運其衆具,莊嚴新堂,敷置床座,軟草布地,備香油燈”。次日,佛陀至新堂外,“洗足已,然後上堂,于中柱下,東向而坐。”世尊是“東向而坐”,而諸比丘則是“西面東向,次第而坐”。比丘之後,則是釋迦族的衆姓男女。在新講堂啓用之時,佛陀還要爲大家講法開示,“爲諸釋氏廣說要法,示教照喜”。不知不覺地已過初夜時分,于是大家爲了不打擾佛陀休息,便各自還家,等明日再來親近佛陀。
整整忙了一天,佛陀顯得有些疲憊。待諸釋氏離開之後,他對大目犍連說:“汝當爲諸比丘說法,我今背疾,當自消息。”于是目犍連受佛之囑而爲諸比丘說法。說法的內容主要分爲有漏法和無漏法兩大內容。這兩方面的內容,也正是本經的重點。
有漏法:“愚癡凡夫眼見色已,于可念色而起樂著,不可念色而起憎惡,不住身念處,于心解脫、慧解脫無少分智,而起種種惡不善法,不無余滅,不無余永盡;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無漏法:“多聞聖弟子眼見色,于可念色不起樂著,不可念色不起憎惡,系念而住,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于彼已起惡不善法無余滅盡;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爲了說明這兩個問題,目犍連對比丘們說:如果我們在修爲方面無有阙漏,魔王波旬就沒有任何可趁之機,“譬如樓閣,牆壁牢固,窗戶重閉,泥塗厚密,四方火起,不能燒燃”;相反,如果我們把握不住自己,留下阙漏,“天魔波旬往詣其所,伺其虛短,于其眼色,即得其阙”,“譬如枯幹草積,四方火起,尋時即燒”。
說一千道一萬,佛陀苦口婆心地對比丘們的無數教誡之中,重點還是落在“攝持六根,善護自己”八個字上面,可見“管好自己”的極端重要性。(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