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4經:本經以流樹爲喻,教誡比丘當不著內外境界,直至涅槃。
本經有一些故事情節,我擇其中比較重要的敘述。曾經一段時間,佛陀住于阿毗阇恒河水邊。有一天一位比丘來頂禮佛陀,並請佛陀爲之說法。這位比丘來參谒佛陀的時候,正值佛陀在恒河邊經行。
世尊沒有立馬作出解答,而是靜靜地望著恒水東逝之水。此時,佛陀“見恒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于是以此水中大樹爲契機而問道:“汝見此恒水中大樹流不?”比丘回答說“已見,世尊!”佛告比丘:“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至大海不?”比丘表示肯定:“如是,世尊!”佛陀總結:“比丘亦複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涅槃。”
我們對上述經文進行大略地分析一下:比丘來請法,佛陀以恒河中漂流的大樹爲喻,道出修道的一些必備因緣條件和所抵達的最終目標。作爲佛弟子來說,若想成功抵達涅槃,必須具備一些條件,也就是“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又不腐敗”。我們知道,大樹欲要順利漂流到大海之中,必須不能被兩岸或者水中的任何障礙物所束縛,而且不能被人爲地阻隔,否則希望便會化爲泡影。
若從佛法的角度講,佛陀所說的“此岸”、“彼岸”等皆有所指,佛陀對此解釋說:
“此岸者,謂內六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人取者,猶如有一習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憂、若苦、若樂,彼彼所作,悉與共同始終相隨,是名人取。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意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諸梵行,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是非人取。洄澓者,猶如有一還戒退轉。腐敗者,犯戒行惡不善法,腐敗寡聞,猶莠稗,吹貝之聲,非沙門爲沙門像,非梵行爲梵行像。如是,比丘!是名不著此彼岸,乃至浚輸涅槃。”
佛陀這番話很有深意,所謂內六入處和外六入處,可以說把我們自己的問題和外面的問題都統統包括在內了。對于此二處,普通人若能做到無“取”,可以說相當困難。作爲衆生來說,不僅性情剛強難以調伏,而且極易反複;更爲要命的是,我們人類很善于僞裝(關于這點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及過),有時根本無法察覺出任何端倪。所以佛陀說這些人就好像“莠稗”(似稻非稻)和“吹貝之聲”(聲似海浪而實非浪聲),“非沙門爲沙門像,非梵行爲梵行像”,這就是我們人類的僞裝習性。倘若我們住于內外六入處,並無實修卻善于僞裝,那注定是無法浚輸涅槃的。(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