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叁)~E 1168經:本經以打麥爲喻,誡諸比丘當住于不動之心。

  

  1168經:本經以打麥爲喻,誡諸比丘當住于不動之心。

  

  佛陀告諸比丘:“譬如麥著四衢道頭,有六壯夫執杖共打,須臾塵碎,有第七人執杖重打。諸比丘!于意雲何?如麥聚,六人共打,七人重大,當極碎不?”諸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在包産到戶之前,夏收時農村稻場上集體打麥子,其情景頗爲壯觀:許多成年人掄起手中的工具,朝著整齊的麥捆不停地反複捶打。只有這麼反複地捶打,才能將麥穗與麥粒很好地分離開來。包産到戶以後,農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如今麥子的脫粒工作早已由機器代替手工,昔日那種集體打麥子的壯觀場面,恐怕只能在影視劇裏才能偶然見之吧。

  

  佛陀用六人共打麥子的譬喻,將六人比喻爲我們的六觸入處,將麥子比喻爲我們的色身。“如是愚癡士夫六觸入處之所捶打。何等爲六?謂眼觸入處,常所捶打,耳、鼻、舌、身、意觸入處,常所捶打。彼愚癡士夫六觸入處之所捶打,猶複念求當來世有,如第七人重打令碎。比丘!若言是我,是則動搖;言是我所,是則動搖。未來當有,是則動搖;未來當無,是則動搖。當複有色,是則動搖;當複無色,是則動搖。當複有想,是則動搖;當複無想,是則動搖;當複非有想非無想,是則動搖。動搖故病,動搖故癰,動搖故刺,動搖故著。”

  

  佛陀的這段話其實大有深意,雖然讀著比較枯燥。我們普通人都有種種毛病,活著的時候喜歡種種享受,覺得人生一世,若沒有好好地享受一番,豈不是空在世間走一遭?所以叫“潇灑走一回”。一部分多少也會顧及到來世,覺得應該爲下輩子做點事情(或者爲死後在陰曹地府裏准備點什麼,諸如古時的殉葬和陪葬品)。這輩子享受榮華富貴與高官厚祿,便總是希望下輩子可以享受更高的級別與待遇(起碼不能低于目前)。這便是人類的貪欲,所謂貪欲無止境,不僅今世婪,甚至連後世的事情也提前打起了小算盤。可想而知,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念想,那便是“動搖”,也就不可能把心思定下來,從此變得心猿意馬。經中所列舉的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的種種天界,都是不究竟的輪回界域,都是屬于“動搖”的範圍。

  作爲比丘當作如何?“正觀察動搖故苦者,得不動搖心,多修習住,系念正知。如動搖,如是思量虛诳,有行因愛。言我,是則爲愛;言我所,是則爲愛。言當來有,是則爲愛……若善思觀察愛生苦者,當多住離愛心,正念正智”。我們爲什麼會産生“動搖”?最大的原因在于我們心中有一個“我”和“我所”的存在。以“我”、“我所”爲基礎,便能産生乃至非想非非想的執著(愛)。故我們要修習四念處,修習四念處的好處,便是將我們的雜亂念頭一一加以收拾,從而心歸一處,做到心不動搖,系念正知。(12.1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