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雜阿含》(四十叁)
(卷四十叁)
1164經:本經思辨性比較強,主要闡述二邊與中道等義。
有衆多比丘集中于波羅柰國的鹿野苑講堂,大家在一起探討一個問題,即哪裏屬于二邊,如何才能離二邊而行中道:“諸尊!如世尊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若知二邊者,于中永無著,說名大丈夫,不顧于五欲,無有煩惱鎖,超出縫紩(zhì,用針線連綴)憂。”對于這首偈頌,諸比丘探討道:“諸尊!此有何義?雲何邊?雲何二邊?雲何爲中?雲何爲縫紩?雲何思?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于苦。”由此偈我們可以得知,對于二邊的辨別是多麼的重要,它可以離開貪著,遠離五欲,解脫煩惱鎖,甚至可以堪稱爲“大丈夫”。
關于什麼叫二邊,一般認爲二邊就是事物的兩個極端。一般講的二邊是苦樂二邊、有無二邊、常見斷見二邊以及增益損減二邊四種。而在本經之中,諸位比丘對此觀點是:
序號
| 二邊
| 其中
| 縫紩
| 結論
|
1
| 六內入處是一邊,六外入處是二邊
| 受
| 愛
| 習于受者,身漸轉增長出生,于此即法,乃至脫于苦。
|
2
| 過去世是一邊,未來世是二邊
| 現在世
| 愛
| 習近此愛,彼彼所困,身漸觸增長出生,乃至脫苦。
|
3
| 樂受者是一邊,苦受者是二邊
| 不苦不樂
| 愛
| 習近此愛,彼彼所得,自身漸觸增長出生,乃至脫苦。
|
4
| 有者是一邊,集是二邊
| 受
| 愛
| 同上。
|
5
| 身者是一邊,身集是二邊
|
| 愛
| 同上。
|
在上述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何種二邊,連接它們的均是“愛”,可以說就是這個“愛”在其中産生了相當大的作用。衆比丘探討了很久,最終除了“愛”達成一致意見外,其他方面也沒有形成最終的統一。于是便當面請教佛陀,“我等應往具問世尊,如世尊所說,我等奉持。”
佛陀對此回答說:“汝等所說,皆是善說。我今當爲汝等說有余經。我爲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有余經說,謂觸是一邊,觸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爲縫紩。習近愛已,彼彼所得,身緣觸增長出生。于此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于苦。”
佛陀首先對上述各種觀點都表示肯定,認爲大家說得都有道理。比如說六內入處是一邊,六外入處是另一邊;過去世是一邊,未來世是二邊;樂受者是一邊,苦受者是另一邊;有者是一邊,集是另一邊;身者是一邊,身集是另一邊——這些都沒有錯。佛陀談到“觸是一邊,觸集是二邊”,並且談到“受是其中,愛是縫紩”。從六處、觸、受、愛四者而言,在十二因緣的排列次序中,六處在前,觸居其次,受再次,愛最末。一般而言,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爲此大苦陰緣。佛陀重點談到觸,根、境、識“叁事和合生觸”,據過去經驗而對當前境界産生的某種認識。可以說,觸是一種極端,而據此生起的種種認識與分別同樣是一種極端。由觸而生苦樂等叁受,由苦樂等受便自然而然地生起了種種貪愛與執著,這便是痛苦與煩惱生起的源頭。如果把這些錯綜複雜的關系都厘清楚了,便可以知道其中的真相,便可以不受觸受愛的影響,從而做到遠離衆苦。
我們常說離二邊而行中道,從現實生活中而言,就是教育我們凡事不要走極端,包括做事、說話都不要走向極端,而要盡量做到不偏不倚,把握火候,恰到好處。事實上這就是一個度的把握,所謂“失之毫厘,謬之千裏”。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度”,也就是如何做到“中道”呢?從佛教立場而言,各個宗派也有不同的觀點,比如說天臺宗以實相爲中道,認爲中道爲第一義谛;法相宗以唯識爲中道,主張非空非有爲中道;叁論宗以“八不”(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爲中道。然而從原始佛教而言,立足並奉行于八正道便可視爲中道。“舍此二邊,有取中道,成眼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于涅槃,謂八正道。”(《中阿含》卷56)。我個人以爲,只要我們認真踐履八正道,就可以稱之爲行中道了。所謂八正道的內容大家都耳熟能詳,在此不一一列述。(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