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二)~J 1157經:本經敘述布施飯食當一以貫之,不要生起厭煩心。

  

  1157經:本經敘述布施飯食當一以貫之,不要生起厭煩心。

  

  如前文所述,佛陀經常不辭辛勞,親自外出乞食。曾經一段時間,佛陀住錫于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有一天清晨,佛陀照例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次第行乞至火與婆羅門舍”——佛陀嚴格按照“次第行乞”的乞食法辦事,在遵守製度方面以身作則。

  

  這位火與婆羅門遙見世尊親自來他家乞食,感到無上光榮,于是“即具衆美飲食,滿缽與之”。給佛陀做了許多好吃的,把佛陀的缽盂裝得滿滿的,幾乎都要盛不下了。雖然這位火與婆羅門未必是位佛教徒,但是當他見到佛陀到他家來乞食,真是打心眼裏高興,他覺得篷荜生輝、叁生有幸。佛陀見他挺歡喜,“如是二日、叁日,乞食複至其舍”,也就是接連來了好幾天,幾乎天天都到他家來乞食。時間久了,這位婆羅門心裏開始不是滋味了,他在打自己的小算盤:世尊怎麼天天到我家來乞食呢?難道是貪圖我布施給他的的美食嗎(“沙門何故數來,貪美食耶?”)?這就是我們凡夫常犯的毛病,即衆生的無常反複心,《增廣賢文》裏說:“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複小人心”。這裏的“小人”,是與“大人”相對應,意指凡夫衆生之輩。衆生之所以爲衆生,其中一個很突出的特點便是“心易反複”,忽好忽壞,而且極易退轉,極易厭煩。

  

  對于婆羅門的心思,佛陀當然很清楚。佛陀于是說了一偈,大意是這樣的:農夫需要辛勤勞作才會有好的收成,而人也要經常布施給別人,才會獲得善利果報。只要我們還活在這個世上,各種問題總是沒完沒了,沒有盡頭和歸期。就算是我們離世命終,還是要遭受到輪回的剪熬,生生世世輪轉不休。對于與火婆羅門而言,對于佛陀叁番五次地上門乞食之舉,便開始極不耐煩,且怨言不休,那麼對于輪回流轉于叁界之內,豈不是要天天尋死覓活的?由此可見,佛陀數度去婆羅門家裏去乞食,絕非貪圖美食,也絕非有意刁難人家,而是在通過此舉讓施主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日日布施佛陀,不僅不會成爲自己的負擔,相反卻是爲自己播下了人間最最殊勝的福德種子。所謂“供養以飲食,于其良福田;欲求福德者,則我田爲良!”

  這則經典告訴我們:居士們在布施供養出家法師們時,一不能生起有相分別心,二不能生起貢高我慢心,叁不能生起厭煩苦惱心。不要將布施視爲某種負擔,相反,我們要將每一次的布施,視爲播種人間最優良的福田。如此這般,則無論施者還是受者,都能夠皆大歡喜,福慧與日俱增!(11.2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