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一)~M 1044經所述的事件發生在佛陀滅度之後不久· · ·

  

  1044經所講的話題比較沈重,我甚至不願多做分解。本經所述的事件發生在佛陀滅度之後不久,當第一次佛經結集之後,阿難尊者率衆多年少比丘至南印度一帶國家遊化。而佛陀滅度這年,可能是老天爺也跟著一同哀鳴,以致久旱無雨,簡直是百年一遇的大旱。其直接後果是“世饑馑”,對比丘而言,也必然是“乞食難得”。比丘連飯都吃不上,只好餓著肚子修持道心。對于饑一頓飽一頓的現實,一部分比丘開始堅持不下去了,尤其是跟隨在阿難尊者身後的那一批剛出家不久的年少比丘們,“不能善攝諸根,食不知量,不能初夜、後夜精勤禅思,樂著睡眠,常求世利”。正因爲全印度正在鬧饑荒,所以年少比丘們把吃飯當成了頭等大事,每天一定要吃得飽飽的,唯恐第二天乞不到食物會餓壞肚皮。如此一來,這些小青年們都不思進取,一門心思琢磨著吃飯(“食不知量”),吃飯喝足後就開始犯困,然後整天睡大覺(“樂著睡眠”)。時間久了,這些人還會老老實實當比丘麼?幾乎不可能。修行既然沒了指望,要麼繼續混日子,要麼索性還俗。于是出現了令人痛惜的一幕:當阿難尊者所帶的團隊抵達南天竺的時候,竟有叁十余名年少比丘舍戒還俗。

  

  後來,當阿難從南天竺返回到北印度的王舍城之後,跟隨他身後的只是爲數不多的幾個“童子”(未滿二十歲且尚未剃發得度的男子),也就是說,那些比丘基本上都跑光了。可以說這是比較嚴重的佛教事件,並引起了摩诃迦葉尊者的高度關注。

  

  阿難返回王舍城後,並去拜望迦葉尊者。迦葉尊者開門見山地問阿難:“汝從何來?徒衆鮮少?”迦葉重點是想問後面一句,即你那些徒弟呢?怎麼都不見蹤影了?阿難如實相告:“從南山國土人間遊行,年少比丘叁十人舍戒還俗,徒衆損減,又今在者多是童子。”

  

  迦葉尊者聞後質問阿難:“有幾福利,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聽叁人以上製群食戒?”什麼叫群食戒呢?就是在沒有特殊情況下,不允許叁人以上到在家人的家中接受飲食供養。哪些屬于特殊情況?即“除了生病時、接受衣服供養時、縫製衣服時、僧衆一同遊行時、僧衆一同乘船時、僧衆集會時、外道沙門布施食物時”等七種情況可以集體受供,其余情況一律不得集體受供。佛陀爲什麼要製定群食戒?正如阿難所回答的那樣,其原因有二:“一者爲貧小家,二者多諸惡人以爲伴黨,相破壞故。莫令惡人于僧中住,而受衆名,映障大衆,別爲二部,互相嫌诤。”第一條,即“爲貧小家”,有些人家經濟能力本來就很差,自己家裏的溫飽都無力解決,哪有能力去施舍衆多比丘的飲食呢?從這裏可以看出佛陀對民衆疾苦很是同情。第二條,是從僧團內部來說,最初製戒因緣乃是源于提婆達多爲了勾結朋黨收買人心,經常呼朋喚友一起去居士家大吃大喝,弄得名聲狼籍,嚴重玷汙了僧團聲譽故而佛陀爲了防止“多諸惡人以爲伴黨”,便製定群食戒,以約束不法僧徒。

  

  阿難的回答對不對呢?當然是對的,因爲阿難侍佛二十五年,佛陀的教誡絕大多數阿難都做到爛熟于胸,對于群食戒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呢?迦葉也當然知道這個問題是難不到阿難的,然而他正是需要阿難這句話,以此可以進一步诘責阿難:“汝知此義,如何于饑馑時,與衆多年少弟子南山國土遊行,令叁十人舍戒還俗,徒衆損減,余者多是童子?”你阿難明明知道佛製此戒,爲什麼還要帶著這些年少比丘跑到人家去大吃大喝呢?說到這裏,迦葉似乎很生氣,他指責阿難:“汝是童子,不知籌量。”大意是說阿難還是毛頭小夥,沒有“腦子”。

  

  阿難聽了後有些不解:“雲何,尊者摩诃迦葉!我已頭發二色,猶言童子?”我明明兩鬓斑白,怎麼能說我是尚未成年的小夥子呢?迦葉的態度很堅決:你把徒衆都弄得舍戒還俗了,你阿難與不懂事的小孩子又有什麼差別?

  至于本經中涉及到的其他事迹,本文不再細述。(11.1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