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一)~A 1121經:本經敘述佛陀教導釋迦族人們應奉持齋戒。

  

漫說《雜阿含》(四十一)  

  

  (卷四十一)  

  

  1121經:本經敘述佛陀教導釋迦族人們應奉持齋戒。

  

  一提到“齋戒”二字,一些人可能會聯想到伊斯蘭教的“齋戒”。記得幾年前在南京進修時,米壽江教授爲我們講授《伊斯蘭教概論》時,曾經對“齋戒”和“齋月”作了一些闡述,至今仍有印象。根據我的理解,穆斯林的齋戒(齋月)與佛教所謂的齋戒,其含義並不相同,但也有某種內在的聯系。從齋戒而言,在《古蘭經》中齋戒的原意是堅忍和克製,因“伊斯蘭”的本義是“順從”或“和平”,所以我們可以將“伊斯蘭教”從字面上理解爲“主張世界(人類)和平的宗教”,故“穆斯林”被稱爲“順從者”。如何實現順從與和平呢?該教主張要在伊斯蘭曆的第九月(禁月),麥爾彥(人名,出身于儀姆蘭家族,貞潔處女)爲感贊真主而齋戒,從日出前開始到日落這段時間,停止飲食,克製情欲,進入全身心的靜修,以磨煉順從真主的品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伊斯蘭教的齋戒既含有對身體的克製(白天不吃東西和不做房事),也有心靈的靜穆(使心安靜,以順從安拉)。

  

  從現存叁大宗教來講,佛教最早(公元前五世紀),基督教次之(公元前後),伊斯蘭教最晚(公元六至七世紀)。從教義上分析,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二者在教義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基督教在演進的過程中,也明顯地受到了佛教的影響,並大量借鑒了佛教的部分教義,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從齋戒而言,“齋”的本義是清淨,謂忏悔罪障,或謹言慎行、齋戒沐浴,此謂齋;後來將過午不食(持午)視爲持齋。我們知道,佛教既重視外在形象的莊嚴(所謂威儀教相,八萬細行),更注重內在心性的修煉,因此我們可以將清除心中不淨的汙垢叫作“齋”,而將禁止身口的防非止過謂之“戒”,因此齋戒可以理解爲“杜絕一切貪欲的行爲與意念”。如果我們將佛教的齋戒與伊斯蘭教的齋戒進行一番比較,就會發現其中有諸多相通之處——當然,這是比較宗教學的範疇,在這裏不作過多分析。

  

  話說佛陀遊行至自己的故鄉——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國,住錫于尼拘律園之中。釋迦族的人們聞說自己家族的聖人回到故鄉宣化弘教,既高興又自豪,紛紛前往拜詣。佛陀與大家寒暄一番後,便問諸釋氏:“汝等諸瞿昙!于法齋日及神足月受持齋戒,修功德不?”這裏的“法齋日”,是指居家衆受每半月末日及六齋日可受持八戒齋的日子(八關齋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以華鬘裝飾自身,不歌舞觀聽、不坐臥高廣華麗床座、不非時食)。六齋日是指六個宜行八關齋戒的日子,即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叁日、二十九日、叁十日,此六齋日爲四天王視察人間善惡之日(若月小,則爲二十八日、二十九日)。這裏的“神足月”,是指此月諸天以神足巡行天下,一般是指正月、五月和九月,于此叁月都要持午戒,慎言行,勤修善業,杜絕惡事,因天帝釋及四天王等于此叁月間察審人間善惡,人們當持齋以修善福,“于六齋日、年叁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梵網經》)。

  

  當佛陀向大家提出這個問題時,大家只好老實回答:“世尊!我等于諸齋日有時得受齋戒,有時不得;于神足月有持齋戒,修諸功德,有時不得。”這個回答當然令佛陀失望的,大家都是釋迦族的人,當然要作出表率,怎麼能叁心二意呢?所以佛陀對大家說:“瞿昙!汝等不獲善利,汝等是驕慢者、煩煩人、憂悲人、惱苦人。”佛陀說得很明白,作爲居家學佛者,當然沒有出家比丘的那般便利;但是在法齋日和神足月時,一定要受持齋戒。受持齋戒有什麼好處呢?佛陀說,就好像商人做生意求利,“一日一錢,二日兩錢,叁日四錢,四日八錢,五日十六錢,六日叁十二錢,如是士夫日常增長”(提醒,此句含有數學原理),如是增長,當到整滿一個月的時候,肯定收獲巨大。商人的利潤每天都在呈幾何級數增長,他的心裏肯定很快樂。可是他能不能長時間保持這種快樂的心情呢?答案是否定的。實踐證明,當一個人的財富多得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是多少時,此時財富對他並沒有多少意義;相反,弄不好財富還會是個累贅,是個麻煩事。西晉時期的石崇與王恺鬥富的故事廣爲人知,鬥富的結果,自然是石崇大獲全勝,王恺一敗塗地。可是正因爲石崇太富有了,結果招致殺身之禍,被王恺施計陷害,弄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因此,財富的快樂是極期短暫的,它與我們受持齋戒所帶來的喜樂無法媲美。因此佛陀說:“我聲聞中有直心者,不谄不幻,我于彼人,十年教化,以是因緣,彼人則能百千萬歲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禅定,斯有是處!”哪怕是教化一日一夜,“我教化,至其明旦,能令勝進,晨朝教化,乃至日暮,能令勝進。以是因緣,得百千萬歲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禅定,成就二果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彼士夫先得須陀洹故。”即是說,受持齋戒,甚至可以證至阿那含果位,這豈能是千百萬財富所能比擬的?故而我們可以說:“金山銀山,不若齋戒功德山”。因此,對于居家奉佛者而言,既要受持五戒,也有受持八關齋戒。(10.2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