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D 1109經與1110經敘述阿修羅與帝釋天之間發生戰爭的記述。

  

  1109經與1110經敘述阿修羅與帝釋天之間發生戰爭的記述。

  

  帝釋天經常與阿修羅發生戰爭,這點在諸多經典中都有所談及。有一個問題需要稍加說明,在原始佛教中,一般只談五道,最主要的講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很少談及“六道”。五道與六道相比,少了一個“阿修羅道”。原始經典爲什麼不將阿修羅列入六道呢?根據我個人理解,原始經典是將阿修羅列入“鬼道”或“畜生道”體系,似乎沒有單列一道的必要。如《正法念處經》說阿修羅爲鬼道及畜生所攝;《佛地經論》謂阿修羅種類不定,或爲天或爲鬼或傍生。而《首楞嚴經》又舉四種類:有修羅于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此系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于天中降德貶墮,其所蔔居鄰于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阿修羅執持世界,力剛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系因變化而有,天趣所攝;另有一分下劣阿修羅,生于大海心,沈于水穴口,此系因濕氣而有,畜生所攝。

  

  按照這種說法,阿修羅歸于六道中的任何一道(除地獄道)似乎皆有可能。然而據我個人想法,但是餓鬼與阿修羅的確有些差異,與人道倒多少有點相像,比如阿修羅有叁個重要的特征,便與人類不相上下:一是長相,男人得得醜陋不堪,而女人長得卻十分妩媚動人;二是憎恨性和報複心超強,哪怕是有一點點的不如意,便大發雷霆,大打出手;叁是阿修羅從形體上講,類似于人類。據說阿修羅原爲古印度惡神之一,經常與天帝釋打仗。爲什麼要打仗呢?似乎並沒有細致的交待。在古印度人們的心目中,月蝕和日蝕並非是自然天文現象(中國古時候也認爲是天狗吞月結果),而是阿修羅興風作浪的結果。對于這些說法,我們似乎沒有必要去過多無義之參究。1109經敘述“過去世時,天、阿修羅對陣欲戰”,戰爭有武戰(刀槍等肢體接觸造成人身傷害),也有文戰(口誅筆伐,相互叫陣對罵等)。此次帝釋天與阿修羅之間的戰爭,便采用相互“立論”這一文戰形式。

  

  阿修羅首先立論:“我若行忍者,于事則有阙;愚癡者當言,怖畏故行忍。”大意是忍辱是愚癡者的行爲,天下只有傻子和膽小怕事者才會去行忍辱。對此,天帝釋回答:“正使愚癡者,言恐怖故忍;及其不言者,于理何所傷?但自觀其義,亦觀于他義,彼我釋獲安,斯忍爲最上。”忍辱是自利利他的行爲,對大家都有好處(彼我皆獲安),這有什麼不好呢?

  

  阿修羅再說偈:“若不製愚癡,愚癡則傷人,猶如凶惡牛,舍走逐觸人。執杖而強製,怖畏則調伏,是故堅持杖,折伏彼愚夫。”在這裏可以看出阿修羅的好戰本性,也就是以強製強,以惡製惡,以暴製暴。比如說一只發狂的野牛,如果此時不及時加以製止的話,惡牛就有可能傷人性命。怎麼辦呢?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將野牛製伏,使其失去自由。天帝釋的對應偈頌是:“我常觀察彼,製彼愚夫者,愚者瞋恚盛,智以靜默伏。不瞋亦不害,常與賢聖俱,惡罪起瞋恚,堅住如石山。盛瞋恚能持,如製逸馬車,,我說善禦士,非謂執繩者。”天帝釋的觀點是:以惡製惡無異于以愚製愚。對于有智慧的人來說,我們要用智者特有的靜默去降伏愚癡者。智者總是不起嗔恚,在任何災難面前,總能做到閑庭信步,舉重若輕,臨危無懼而談笑風生。

  

  總結二者各自所說偈頌:天帝釋的偈頌的主題是“和平主義”,主張智慧先行,忍辱無嗔;而阿修羅所推行的是“霸權主義”,主張以血製血,以牙還牙。“阿修羅所說偈,終竟長夜起于鬥訟戰诤”,而“釋提桓因所說偈,長夜終竟息于鬥訟戰诤”。一個是好戰份子,一個是和平主義者,哪個更優勝呢?當然是天帝釋啦!

  

  阿修羅們在與天帝釋的戰鬥中,見到第一回合“文鬥”失敗,那就真刀實槍來“武鬥”。1110經記述天帝釋後來還真的發生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惡戰,結果一仗打下了,阿修羅輸得慘敗,連阿修羅王都被生擒活捉,被五花大綁,押回天宮,“以五系縛,將還天宮”。然而阿修羅王卻是一百個不服氣,對著天帝釋破口大罵。然而天帝釋卻一點也不生氣,“何有黠慧人,而與愚夫對”,堂堂有智慧的人,怎麼能跟一介愚夫一般見識呢?如果別人生起嗔恚破口大罵,你也跟著惱怒不休,那豈不是自降身分?所謂“你若接招,說明你和他水平一樣”,即是此理。

  

  一談到忍辱與嗔恚的話題,我今天在“華人佛教”上看到一篇文章,叫《修忍辱可不是叫人憋著》,寫得很好,看後頗受教益。文章說,佛教中的“忍”,並非憋著,而是化解之義,“先無條件地接受,然後將其化于無形”。如何化解呢?就需要用“智慧”,也就是“明了事物的本質”和真相。在這個基礎上,再從自身找原因,最終“轉惡緣爲善緣”,不僅能寬恕別人,更能拯救自己和解脫自己。修忍辱行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矛盾和爭端,小至人際關系,大至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和領土爭端。然而修忍辱也是要講條件的,也就是“修忍辱可不是叫人憋著”。怎麼樣才算是“不是憋著的忍辱”呢?

  

  還是那句話:運用你的智慧,自己琢磨吧!(10.1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