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八)~G 1070經:本經敘述一少年不欲協助作衣,佛陀爲其辯白。

  

  1070經:本經敘述一少年不欲協助作衣,佛陀爲其辯白。

  

  在原始佛教時期,一般都要進行夏安居。爲什麼要安居呢?因爲印度夏季時雨期有時達叁個月之久,而且天氣變化無常,弄得許多出家人都沒辦法過正常的乞食生活。怎麼辦呢,于是出家人便聚居于一處集中精神致力于修行——這是客觀原因。從出家人的慈悲角度而言,雨季到來時,正值各種小動物活動頻繁期。此時出家人若四處募化,必然會踩殺地面的一些昆蟲類以及草樹的嫩芽,容易招引世人譏諷,故而盡量避免外出。

  

  佛教自傳入東土以來,也延續了印度夏安居的傳統。其實夏安居並非佛教的發明,其製乃始行于印度的婆羅門教,後來爲佛教所借鑒采用。從時間上講,夏安居一般多以一夏九旬爲期(也就是叁個月),即每年的四月十六爲始日,至七月十五爲終日,七月十六爲自恣日。等到自恣日一過,大家又可以收拾行囊,再次踏上行腳的征程了。

  

  在安居的最後幾天裏,佛陀會號召大家集體製衣。爲什麼要集體製衣呢?一是視作一種集體的出坡勞動,另方面還可以幫助那些生病的比丘代爲製衣,發揚團結互助的道友精神,增進僧團和諧共處。我們在阿含諸經中,就可以見到佛陀親自爲比丘代爲製衣的記載。有時候佛陀還自信地對大家說:你們的叁衣統統拿給他一個人縫製,一點問題也沒有。聽了佛陀的話,大家都被逗樂了。在集體勞作中,大家不僅能感受到集體勞作的快樂,同時也能分享到佛陀的風趣與幽默——總之大家都很開心,雖然有時很累。

  

  大家在製衣時,有時也在相互監督,看看哪些人很勤勞,又有幾個人在偷懶耍滑頭。此時,“有一年少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法律,不欲營助諸比丘作衣”。一是年少,二是出家未久,按常規思維是年紀輕、資格淺,竟然對大家的製衣活動無動于衷,當然會引起公憤了。于是將此情況向佛陀彙報,佛陀便將此年少比丘叫到跟前,問道:“汝實不欲營助諸比丘作衣耶?”這位比丘回答是:“世尊!隨我所能,當力營助。”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並不是不願意幫忙——實際上他很樂意去參加勞動。但是爲什麼沒有付諸行動呢?那是因爲大家只看到表面現象,而對實際情形並不了解。然而佛陀對情況了如指掌,“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于是他對大家說:

  

  “汝等莫與是年少比丘語。所以者何?是比丘得四增心法,正受現法樂住,不勤而得。若彼本心所爲,剃須發,著袈裟衣,出家學道,增進修學,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四增心法,即“第四禅之增上心”,即其心已遠離一切煩惱和惡法而進入四禅。進入這種境界後,其行住坐臥比丘處于正受之中,哪怕是整天蒙著頭睡大覺,實際上也還是在用功辦道。就是說,他參加集體勞動是一種修行,他閑在那裏,“不欲營助諸比丘作衣”,同樣也是一種修行方式。這裏的“不欲”,只是諸比丘僅憑現象的而推理出的主觀臆測,絕非年少比丘之本意。故而當佛陀問起時,年少比丘回答是“隨我所能當力營助”。故而佛陀在偈頌中,對此年少比丘所作的定論是“此賢年少者,逮得上士處”,已經有了非同一般的修持成就,已經達到“不勤而得”的“上士”高妙境界。對于這一點,若是得得一身肉眼凡胎,又拿什麼來去以甄別呢?故而佛陀囑咐諸比丘們不要隨意打擾這位年少比丘,爲他創造良好的修持環境,使其安心辦道,爭取早日“自知作證”。

  

  通過本經,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啓示:“耳聽”未必“爲虛”,“眼見”亦未必“爲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看走眼”。(9.1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