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八)~B 第1063經重點闡述不要以貌取人。

  

  《雜阿含經》從第38卷(1062經)開始一直到最後第50卷(1362經),總目爲“八衆誦”。 “八衆”和“八部”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八衆一般指人天中的八種有情,即刹利衆、婆羅門衆、居士衆、沙門衆、四天王衆、忉利天衆、魔衆以及梵天衆等。而我們平常所說的“天龍八部”,乃是指守護佛法的各路神祇,即天、龍、夜叉、乾闼婆(香神或樂神)、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非人、歌人)、摩侯羅伽(大蟒神)。在上述八衆之中,經中主要以記述比丘及佛陀的各種演教爲主。

  

  第1063經重點闡述不要以貌取人。有關以貌取人的故事古今不勝枚舉,世間人大凡如此,沒有幾個能以平等心和平常心待人。當然,作爲出家比丘有時也難免犯這種毛病,有時我們會退一步想:都是吃五谷雜糧的普通人嘛,身處世間又豈能免俗?本經中敘述一位長相很難看的比丘,前去拜詣佛陀時,爲其他比丘所輕慢。“有異比丘形色醜陋,難可觀視”,說明長相不是一般的難看,甚至到了難以卒睹的地步。對此,大家都紛紛低聲議論:“彼何等比丘,形狀甚醜,難可視見,爲人所慢?”諸位比丘的言下之意,所謂衆人起慢乃是由于該醜陋比丘導致,錯在該醜陋比丘,是他的醜陋汙染了大家的視線,便衆人感到不快,“難可觀視”。這是衆生的通病,遇到好事喜事便大包大攬,而遇到壞事悲事便推個一幹二淨,與自己毫不搭界。

  

  比丘們的絲毫輕慢之舉,都被佛陀悉數洞察。佛陀也沒有直接予以批評,而是隨順比丘們的心念:“汝等見彼比丘來,形狀甚發達地區,難可視見,令人起慢不?”衆比丘見佛陀如是問,便作如是答:“唯然,已見。”佛陀聞後予以糾正道:“汝等勿于彼比丘起于輕想。所以者何?彼比丘已盡諸漏,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爲什麼不能輕慢人家?因爲人家雖說外表長相不好看,可是人家已經把自身的煩惱問題都解決了呀,起碼不會以貌取人了。再說比丘們修行的目的主要還讓身心得到解脫,卻不是讓自己長得如何莊嚴好看。對于出家比丘而言,他們是以德取勝,卻決不是以貌取勝。故而佛陀教導諸比丘道:“汝等莫妄量于人,唯有如來能量于人。”相同的一句話,佛陀到最後又重申了一次:“汝等勿于是比丘起于輕想;乃至汝等莫量于人,唯有如來能知人耳。”佛陀的言下之意是,在沒有獲得真正解脫之前(具備五眼六通),就不要先入爲主妄下斷語。世間能給人作授記的,恐怕只有佛陀一人有此資格。我們若翻開各部經典,除了世尊以外,似乎沒有哪一個人敢爲他人作授記的經文記載。

  

  世尊是一切叁界導師,在佛教領域,無論你信仰何宗何派,對本師釋迦佛都決不能漠然視之。現在似乎有一種不好的傾向,把自己所尊崇的佛菩薩擡得很高,而把釋迦佛卻冷落了——這樣一來,就顯得有些本末倒置,而不僅僅是執著分別心的問題。只有佛陀可以做到“量人”與“知人”,而其他人卻不能。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恐怕都是徒有“金玉其外”,卻未必是妄語。佛陀在偈中說:“何用巨大身,多肉而無慧”。外表堂堂一表人才,可是滿腦子滿肚子裏卻盡是些雜碎,毫無智慧可言。佛陀給予我們的教誡是:“莫取其身相,而生輕慢心”。以貌取人要不得,吾人可以之作座右。(9.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