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經、1053經講述“惡法”與“真實法”。何謂惡法?謂十惡業;何謂善法?“謂離殺生乃至正見”,即十善業。1053對此講得更爲清楚些,比如殺生分爲親手殺、教人令人,或者見到殺生起贊歎之心,都屬于殺生的範疇。1054經、1055經談到奉守十善業者爲善男子,而行持十惡業者即爲不善男子。1056經說有成就十惡法將墮入地獄,而成就十善法將上生天上,一個如“鐵鉾(矛)鑽水”,一個如“鐵鉾仰鑽虛空”。對于什麼叫“鐵鉾鑽水”,其寓意似乎不太明確。1057經談到二十法,這二十法將十業分爲兩類,比如將殺生分爲“自手殺生”和“教人令殺”。不僅如此,還可以細分爲叁十法,即“自手殺生”、“教人令人”以及“贊歎殺生”(第1058經)。在1059經中,甚至將它們細分爲四十法,比如將殺生細分爲“手自殺生”、“教人令殺”、“贊歎殺生”以及“見人殺生心隨歡喜”四種,十惡業分爲四十法,十善業也可分爲四十善法。第1061經將十不善法稱爲“非法”,將十善業歸爲“正法”;第1061經將十善法歸爲“正律”,而將十惡業歸爲“非律”。
至此,雜阿含第叁十七卷內容全部結束。最後簡要談一談十善與十惡的話題。十善業便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身叁口四意叁,身叁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是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意叁是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在原始經典中,十善業是世間一切善行的總稱,是死後不墮地獄畜類惡趣,得以上生天堂的重要條件。在上述的各種小經之中,無不是這種觀點的直白表露。到了大乘思想流行時期,十善業的意義有了進一步提升,例如《大智度論》裏說“十善爲總相戒,別相有無量戒”、“十善道則攝一切戒”,即是說持戒乃以十善業爲基礎,如果不行十善,持戒也無甚益利。故而我們現在總是將“五戒十善”聯系到一起,持五戒就必行十善,這是人天善趣的必備條件。到後來,大乘佛教還將十善業視爲世間善行的基礎,甚至將十善業稱爲十善戒,將之列爲大乘菩薩行之一。不僅如此,人天善趣的十善業與出世法門的八正道也有相同之處,例如印順法師在《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與開展》中提到:“由于十善是通于一般的,所以被看作人天善法。八正道是出離解脫的正道,所以說是出世的無漏功德。其實,十善與八正道是相通的。”因爲十善業可以分有漏福分與無漏聖道兩類,有漏就是人天的十善法,無漏就是出世的八正道。同理,志求西境的念佛淨土法門,也是將十善業列爲必備資糧之一,所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裏的“善根福德”,實際上就是說我們平時必須要廣爲行善,少造或不造惡業因緣,具體而言就是親十善而遠十惡。個人福德需要用自己的善行善念去努力培植,善行善念需要我們去精心培養,用心呵護。其實爲善並不難,“勿爲善小而不爲,勿爲惡小而爲之”。行十善不需要我們去轟轟烈烈地大幹一場,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便是善行的最好施行方式。在善惡法的四十種中,佛陀就很清楚地將它們分爲自爲、教人爲、見爲贊歎以及見爲而心隨歡喜四種。善惡往往存乎一念之間,就好像我提到的那些“看客”們,在集體無意識中,卻導致了集體犯罪——這便是衆生“共業”産生的基礎。共業的後果非常嚴重,比如說無論是地震、海嘯或全球變暖,或者網上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所謂“世界末日”,往深裏說,都是衆生共業所産生的果報顯現。從佛教的因緣法則來看,我想我這種觀點還是可以站得住腳的。(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