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七)~J 1042經~1044經,此叁經主題是:何謂法行正行?

  

  1042經~1044經,此叁經主題是:何謂法行正行?

  

  此叁經是佛陀在拘薩羅國遊行時,居止于鞞羅磨聚落北身恕林中。有一位婆羅門長者來拜望佛陀,順便向佛陀請教一些問題。在1042經中,長者提出一系列問題,其中主要可以分爲兩類,即行何因造何法而生地獄與天堂當中。如問“何因何緣有衆生身壞命終,生地獄中?”佛陀回答說“行非法行、行危險行因緣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哪些是屬于“非法行”與“危險行”呢?佛陀回答是“殺生乃至邪見”,即十種不善業。相反,何因何緣身壞命終之後得生天上呢?即“行法行,行正行”,具體而言,即“謂離殺生乃至正見,十善業迹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上”。這裏的“天上”,其範圍很廣,比如說得生人間的官宦帝胄的大富大貴人家,以及天上的四天王天乃至叁十叁天、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如果居家人士欲求生于梵天(梵志),以此行正行法行之故,並“持戒清淨,心離愛欲”的話,那麼其“所願必得”,肯定沒有半點懸念。

  

  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我們在原始經典中經常見到“梵志”詞,不少法師在講經時,就很直接地將“梵志”解釋爲“外道”,實際上是不准確的。佛陀說法一貫講究善巧權變,真正做到了“應機說法”,使所有聞法者都能同霑法乳。我們現在很多法師都有一個毛病習氣,不善于區別聞法對象,就一個勁地勸人家往生西方,就勸人家了生脫死。問題並不是所有叁寶信衆都願意往生西方和了生脫死的呀!對于這些人,我們該怎麼辦呢?在《中阿含·梵志陀然經》中就給了我們一個很成功的度化經曆:舍利弗尊者在俗間有一個朋友名叫陀然,生前幹了不少壞事,在當地名聲很不好,舍利弗爲此還特意登門予以勸誡,然而效果並不怎麼好。後來陀然長者病得很嚴重,距離死神已爲期不遠。舍利弗聞訊後就前往予以臨終關懷,爲其宣講了很多佛法(其中是否宣講了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殊勝法門,不得而知)。可是陀然對這些並不怎麼感興趣,始終保持沈默。舍利弗尊者不愧是智慧第一,他看穿了陀然的心思,于是改爲他講授四無量心法,滿陀然所願,助其死後上生梵天。可以說,立志于生于梵天的人並不可恥,相反卻十分難得。所以說,簡單地將“梵志”列爲“外道”,是不太負責任的一種說辭。

  1043經、1044經內容都大致相仿,只是1043經中的這位婆羅門長者出門時排場比較大,估計是當地的一個擁有“梵分”的小地主。其場面是“乘白馬車,多將翼從,持金柄、傘蓋、金澡瓶”,浩浩蕩蕩,很是威風。至1044經中,佛陀不僅爲長者講說了戒殺乃至戒惡口兩舌等法,而且也宣講了四不壞淨之法。若修習此十善行和四不壞淨法並得以成就,得以得須陀洹之果。須陀洹者,乃“不墮惡趣法”,可以“決定正向叁菩提”,當“七有天人往生”之時,便可以“究竟苦邊”,達到最高的完美解脫。(8.3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