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經記述佛陀爲淳陀長者說法,其主題爲:什麼叫真正的“淨行”?
淳陀長者起初對佛教沒有生起正信,而是信奉裸形外道即耆那教。在他看來,那些“奉事于水,事毗濕婆天”的沙門、婆羅門,才是具備“淨行”之人,並稱這些人的淨行,才是長者所“宗仰”之人。所謂“淨行”,是指能使身口意叁業都能獲得清淨的修行法門。這些沙門、婆羅門所謂的淨行,究竟是如何修習的呢?經中對這些人的行爲記載說:
“執杖澡灌,常淨其手。如是正士能善說法言:善男子!月十五日,以胡麻屑、庵摩羅屑以澡其發,修行齋法,被著新淨長鬘白氎,牛糞塗地面而臥其上。善男子!晨朝早起,以手觸地,作如是言:此地清淨,我如是淨手,執牛糞團,並把生草,口說是言:此是清淨,我如是淨。若如是者,見爲清淨;不如是者,永不清淨。”
如果說以“胡麻屑、庵摩羅屑”用來洗澡洗發,倒可以忍受;但倘若讓一個人躺在牛糞之上,並且用手去“執牛糞團”,就有點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牛糞本來是很髒的東西,現在卻用它們來朝身上塗抹,並且作各種各樣的古怪動作和姿式,我個人以爲,這種行爲不能稱得上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而應該帶著濃厚的原始巫術色彩。若從佛教觀點來看,這不僅不是什麼“淨行”,相反恐怕連做外道的資格都不夠,只能稱之爲歪門邪道了。
那麼佛教所說的“淨行”,又是指哪些內容?佛教將法(或業)分爲黑白兩種,善法爲白,惡法爲黑。所謂白法有白報得淨果,黑法有黑報能得不淨之果。一般而言,所謂的淨行,是指十種善業;所謂惡行,乃是指十種惡業。惡業下沈,善業上升。下沈至叁惡道和阿修羅道,上升至人天界。對于十惡行和十淨行,大家都很熟悉,茲略述如下:
十惡行:
1、殺生:“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撾捶殺害,無慚無愧,悭貪吝惜,于一切衆生乃至昆蟲,不離于殺。”
2、偷盜:“于他財物、聚落、空地,皆不離盜。”
3、邪淫:“行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親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護,以力強幹,不離邪淫。”
4、妄語:“不實妄語,或于王家、真實言家、多衆聚集,求當言處,作不實說: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財利,知而妄語,而不舍離,是名妄語。”
5、兩舌:“兩舌乖離,傳此向彼,傳彼向此,遞相破壞,令和合者離,離者歡喜,是名兩舌。”
6、惡口:“不離惡口罵,若人軟語說,悅耳心喜,方正易知,樂聞無依說,多人愛念,適意隨順叁昧舍;如是等而作剛強,多人所惡,不愛、不適意、不順叁昧說。如是等言,不離粗澀,是名惡口。”
7、绮語:“绮飾壞語,不時言、不實言、無義言、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壞語。”雜穢之語亦爲绮語範圍。
8、貪:“不舍離貪,于他財物而起貪欲,言:此物我有者,好不舍。”
9、嗔:“嗔恚弊惡,心思惟言:彼衆生應縛、應鞭、應杖、應殺,欲爲生難。”
10、邪見:“不舍邪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報、無福、無善行惡行、無惡惡業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父母、無衆生生世間,無世阿羅漢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證。”
而十淨行則與十惡行正好相反,這些可稱爲“白法、白報,淨有、淨果”,可以令我們死後“輕仙上升”。從時下勢局而言,推行十淨行,對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弊。比如說離殺生便是主張世界和平、幹戈永息;離偷盜、離邪淫、離妄語、兩舌等,既可以有效地緩解人際關系的緊張,同時也可以有利于構築一個和睦相處、誠信經營的社會發展環境。而遠離貪嗔邪見,則可以適度抑製日益高潮的物欲膨脹,縮小兩極分化,緩解社會矛盾,甚至對于豐富人民的思想文化生活,都有莫大的幫助。十淨行便是佛教義理中有利于社會各階層需求且有利于國民的“積極因素”,完全可以向全社會大力推廣並力行之。(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