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六)~K 1006經、1007經和1008經皆是佛陀爲天人解答有關“第一最”的話題。

  

  1006經、1007經和1008經皆是佛陀爲天人解答有關“第一最”的話題。

  

  1006經中天子說偈:“所愛無過子,財無貴于牛,光明無過日,薩羅無過海。”從父母的角度講,他們對于自己的孩子,可以說真正做到了“心底無私”。父母對于孩子的那種父母之愛,已經完全超越了功利的成份。因此,世間之愛,皆莫過于父母給予子女的那種愛。古印度以牛爲貴,將牛奉若神靈,家中擁有白牛無數,乃爲大富大貴的象征,故稱“財無貴于牛”。而世間的一切光明皆來源于太陽(包括月亮),故說“光明無過日”;而世間一切江河湖泊,最後無一不是歸流于大海,所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以及“滾滾長江東逝水”,無論長江黃河,其最後歸宿無一例外地流向大海的懷抱,故稱其爲“薩羅(湖泊)無過海”。在天人看來,世間之愛莫過于子女,家財第一莫過于牛群,世間光明無過于太陽,世間湖泊莫過于大海。

  

  然而佛陀並不贊同天人的觀點,他回答說:“愛無過于己,財無過于谷,光明無過慧,薩羅無過見。”從兩偈中可以看出,佛陀看問題直達本質,可謂一箭中的。他說父母對于子女的那種愛,也不完全如我們想像中的那般高尚和無私,其實還是含有一定功利色彩的,比如說同樣是父母的孩子,往往會産生“重男輕女”;縱然都是兒子,一碗水也有端不平的時候——事實上我們又怎能把一碗水端得四平八穩呢?利己爲人類的本能,有時候利己自私會登峰造極,例如對于歐也尼·葛朗臺的眼裏,女兒和妻子還不如他的一枚零;而《紅與黑》裏那個老木匠在兒子臨死前,竟還想打兒子的主意。《紅與黑》第四十四章寫道:

  

  他不知道如何打發走父親。裝假來欺騙這個目光如此銳利的老人,此刻完全是他力所不能及的。他迅速想遍一切可能的辦法。“我攢了些錢!”他突然高聲說。這句話真靈,立刻改變了老人的表情和于連的地位。“我該如何處置呢?”于連繼續說,平靜多了,那句話的效果使他擺脫了一切自卑感。老木匠心急火燎,生怕這筆錢溜掉,于連似乎想留一部分給兩個哥哥。他興致勃勃地談了許久。于連可以挖苦他了。“好吧!關于我的遺囑,天主已經給了我啓示。我給兩個哥哥每人一千法郎,剩下的歸您。”“好極了,”老人說,“剩下的歸我;既然上帝降福感動了您的心,如果您想死得像個好基督徒,您最好是把您的債還上。還有我預先支付的您的夥食費和教育費,您還沒想到呢……”

  

  “這就是父愛呀!”于連終于一個人了,他傷心地反複說道。

  

  那麼世間我們真正的所愛在哪裏呢?還是在于我們自己,貪嗔癡的源頭,無外乎一個利己思想,所謂“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佛陀看到了問題的本質,所以他說“愛無過于己”。如果損人能夠利己,倒也可以理解;但是在更多的時候,我們卻傻乎乎地做著“損人不利己”的勾當,包括我自己在內,看似聰明實則愚蠢無知。

  

  不僅如此,佛陀還說人間第一財富並非牛群金銀財寶,而是五谷雜糧。人到饑餓時,總想著填飽肚皮,哪怕是糠粃窩窩頭也必將是香甜可口。“光明無過慧”,有智慧的人,他們的眼前一片光明,哪怕身處暗無天日之境,也會在心中點燃智慧的火炬。“薩羅無過見”,這裏的見,是指正見,即對佛法擁有正確的知見。擁有正見容易嗎?其實非常難。接觸了佛法,學習並踐修了佛法,並不代表我們就擁有了正見。問題的焦點在哪裏呢?關鍵在于標准的製定。我喜歡原始經典,于是我說會說對四谛八正道等因緣所生法産生了正確的觀點,這便叫正見;有人可能不同意,說四攝六度、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才是正見。正因爲標准的不同,才産生了對正見一詞的歧義。

  

  1007經天子說偈:“刹利兩足尊,犎牛四足勝,童英爲上妻,貴生爲上子。”這裏所說的叁勝,即人中之勝爲刹帝利,畜生之勝爲犎牛(fēng,野牛的一種,背上肉突起,像駝峰),妻子之勝爲童英(童真而英明之妻,詞義比較含糊),上子之勝爲貴生(也就是官爵高)。關于人中之勝爲刹帝利的說法,在長阿含和中阿含裏也多次提及,此處不多作評說;犎牛稀少而珍貴,大約是陸地上長著四足動物中最稀有難得的畜生。好妻子不僅要對丈夫忠誠,還要能做一位“賢內助”;生一個當上大官的好兒子不僅可以光宗耀祖,而且當父母的臉上也很有光彩,所謂“母因子貴”。叁國時吳侯孫權年輕得志,就連一向心氣高傲的曹孟德也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喟歎(注:《叁國演義》第六十一回:“操領百余人上山坡,遙望戰船,各分隊伍,依次排列。旗分五色,兵器鮮明。當中大船上青羅傘下,坐著孫權。左右文武,侍立兩邊。操以鞭指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另,南宋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有句:“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而佛陀對此也並不同意,他說:“正覺兩足尊,生馬四足勝,順夫爲賢妻,漏盡子之上。”佛陀說人中最尊貴的乃是是正覺與解脫,而並非刹帝利種姓(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兩個層面去理解);能爲人類服務的馬匹,便是畜生中最值得尊貴的動物(犎牛再稀有,卻不爲他人服務,也無現世普利價值);能夠“順夫”的便是好妻子(順夫不等于盲目屈從);能夠出家修道,並且能證得圓滿的,便是父母最孝順、最給父母長臉的好孩子。

  

  1008經天子說偈道:“從地起衆生,何者爲最勝?于空墮落者,複以何勝上?凡所祈請處,何者最第一?于諸言語中,何者爲上辯?”地上的衆生以何爲最,從空中墜落者又以何爲最,世間什麼最值得依靠,采用什麼樣的語言表達方式,方能達到辯才無礙?此時有一另一位天子在一旁聽到了,據說其本爲“田家子”,“今得生天上,以本習故”,于是就對該天子說:“五谷從地生,是則爲最勝。種子于空中,落地爲最勝。犎牛資養人,是則依中勝。愛子有所說,是則言中勝。”對此回答,天人並不滿意,繼而又請示于佛,佛回答說“從下踴出者,叁明爲最上。從空流下者,叁明亦第一。賢聖弟子僧,是師依之上。如來之所說,諸說之最辯。”叁明就是叁種神通(宿命、天眼、漏盡),擁有神通者據說可以上天入地、水上輕行,甚至可以手扪日月。而佛陀爲世間之尊,乃毋庸置疑。後來該天人又問道:“世間幾法起,幾法相順可,世幾法取愛,世幾法損減?”佛陀回答說“世六法等起,世六法順可,世六法取愛,世六法損減”。此處的六法,是指內六法(眼、耳、鼻、舌、身、意)與外六法(色、聲、香、味、觸、法)二種,從而産生六識,並繼而“叁事和合生觸”,觸緣生受、受緣生愛,愛即是一切煩惱的種子。也就是說,當我們心中的貪愛一旦生起的時候,麻煩便隨之而來,揮之不去,其結果是“剪不斷,理還亂”,是憂愁。(8.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