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經:在本經中天人接連提出四個問題,其所問偈頌爲:“斷除于幾法?幾法應棄舍?而複于幾法,增上方便修?幾聚應超越,比丘度駛流?”
這位天人實際上是在提問一些與比丘修行有關的話題,重點即表現在四個方面,即比丘應該斷除于幾法,幾種法應該要舍棄它們?對于哪些法又應該增上方便去修習,以及比丘應該超越幾種“聚”,才能渡過生死的洪流?
佛陀對此回答是:“斷除五舍五,增修于五根,超越五和合,比丘度流淵。”
1、斷除五:是指五蓋,即貪、嗔、睡眠、掉悔、疑。此五法能蓋覆心性而使善法不生。“通名蓋者,蓋以覆蓋爲義。能覆蓋行者清淨心善,不得開發,故名爲蓋”(《法界次第》。
2、舍五:即舍棄五種欲望,一般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引發的各種欲念,也就是我們在前面常說的“五種功德”(“功德”爲巴利語,一般作“種類”解)。另,爲五根所對應的五境,即色聲香味觸。五根對五境並相互作用,方能産生各種欲望。
3、增修五根:此五根爲叁十七道品中的五根,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法爲能生他一切善法和成就聖道之根本,故名爲五根。
4、超越五和合:即戰勝五種執著。五和合一般指“貪、嗔、癡、慢、見”(依《顯揚心義》之見),也有認爲是五結,即“貪、恚、慢、嫉、悭”等五結縛。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比丘若超越生死海,必須要做到:斷除五蓋、舍棄五種欲望、超越五種執著(或五結),而且還要增修五根,如此這般才能“度流淵”。
1003經講到二種法,即淨法與垢法。與淨法相對應的,當然是覺法,因爲清淨之法必然會令我們覺悟到世間的真理;與垢法相對應的,應該是迷法,即蓋法,因其會使得我們的善性得不到顯現,使我們不可能棄惡而從善。因此天人問道:“幾人于覺眠?幾人于眠覺?幾人取塵垢?幾人得清淨?”偈頌中的“覺眠”與“眠覺”雖只是顛倒了一下字序,然而詞義卻截然相反。一個是指尚在蒙頭睡大覺,一個是在睡夢中倏地醒來,再也不會沈沈睡去。對于天人的提問,佛陀均以“五人”作答:“五人于覺眠,五人于眠覺,五人取于垢,五人得清淨。”雖名全部爲“五人”,但含義卻大不相同。
1、五人于覺眠——不守五戒、廣造五惡的人,即使這些人一天到晚不睡覺,然而實際上他們就像是臥在床上睡大覺卻永遠不會醒來的人一樣。
2、五人于眠覺——能持守五戒者,即使他們整天整夜地蒙頭睡大覺,然而他們卻時刻保持清醒,使自己的心性絲毫不會沈睡。
3、五人取于垢——如果爲五蓋所障覆,那麼他們就等于是執取穢垢,雖穿著光鮮華麗,卻等同于汙泥遍身,路人皆擤鼻而側目。
4、五人得清淨——假如能獲得無學位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話,雖遍身汙泥,卻絲毫無礙于他們的清淨之身。關于“五分法身”,其義十分抽象,它是佛與諸羅漢所具備的五種功德,前叁通有學位,後二則非無學位不起,故謂無漏五蘊爲無學位所具者。(八月一日出差寫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