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經:佛陀回答天人有關四種善知識的問題。
關于善知識,佛教界的法師們談得很多,分析得很透徹、很到位。什麼叫善知識?《雜阿含》卷四作如此定義:“何等爲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 《增一阿含》對其描述爲:“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皆悉免生、老、病、死。”如果從世俗立場上來說,善知識一般可表述爲:自己具備一定長處,且能給他人帶來某種幫助的人,大約可以稱其爲善知識,即所謂“自大大利亦利他人”。在處理自利與利他的關系上,善知識更傾向于利他,有時候可以做到給予他人無私幫助。若從佛教觀點上講,善知識必須具備正知正見,有德行,有智慧,且具有一定的實修功夫的男女二衆。
在本經中,天人所提及到四種善知識,經文對此敘述爲:“何等人能爲,遠遊善知識?等何人能爲,居家善知識?何等人能爲,通財善知識?何等人能爲,後世善知識?”歸納起來,四種善知識主要有遠遊、居家、通財、後世四種。它們主要是從世俗居家角度來進行敘述和劃分,與佛教常規意義上的善知識稍有不同。佛陀對此四種善知識的答複是:
商人之導師,遊行善知識。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識。
宗親相習近,通財善知識。自所修功德,後世善知識。
此四種善知識其道德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前叁種,更將人們引向現實的道德倫理行爲中。
1、遊行善知識——此處講到“商人之導師”。也就是外出經商時,無論是陸路還是水路,都需要一個人負責領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船把式或車把式,他們見識廣、經驗足,能夠幫助商人們快捷、平安地抵達目的地,使所有的商人們都能出入平安,且能賺取可觀的商業利潤。這樣的引路人,便可以稱其爲“遊行善知識”。
2、居家善知識——從居家男士而言,所謂居家善知識,乃爲與己相伴厮守終生的妻子,也就是賢內助。對于成功的男士而言,其背後往往有一位默默無聞的女士在作辛勤奉獻。所以佛陀說,從家庭而言,擁有一位貞祥賢良的妻子,便是男人最好的善知識。這對于時常外出的男子而言,將具有甚深的現實意義。
3、通財善知識——所謂通財,可以理解爲親朋好友們的人情往來。對于居家過日子的平常百姓而言,逢年過節時,親朋之間總要走動走動。如果長時間不走動,自然就顯得生疏。《增廣賢文》說“窮在鬧市無人問,窮在深山有遠親”,是說世俗人情有時是很勢利的,所謂世態炎涼,大約如此。然而親朋好友家中的一些紅白喜事,總要或多或少地隨一份子,也是在所難免。若彼此關系好,能對得上眼的,就多走動走動;如果話不投機,“杯杯只敬有錢人”,也可以少些走動,亦未嘗不可。故而佛陀說,“宗親相習近”,也是關系不錯,可以與自己促膝而談者,乃稱其爲“通財善知識”。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處理好鄰裏之間的人際關系,不僅是一門大學問,更爲佛陀所積極主張並踐行之。
4、後世善知識——佛陀在談到這個問題時,顯得有些抽象,即“自所修功德”。從自身而言,若想死後有個好去處(起碼不會淪落于叁塗八難當中),需要在有生之年裏爲自己多培植些福德資糧。如何培植福德呢?方法很多,典型表現爲多行布施(一般爲叁種施),多做善事(濟貧幫困、修橋鋪路、修廟建塔、施醫送藥、給予出家人以四事供養等等)。而這些善事布施所滋養的功德,乃是我們後世的“善知識”——它們會在我們在後世時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以上從四個方面談到善知識。至于如何親近善知識,容以後再談。(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