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經與989經二經主要敘述天帝釋的一些事情。關于天帝釋的一些事迹,對佛法稍有涉獵的佛弟子均有不同程序的了解。若從一個佛學研究者的角度來看,他基本上可以劃歸爲神話人物之列,屬于虛幻型。因爲誰也沒有見到過他的真面目,而且也沒有任何人能足以證明天帝釋的真實存在。研究者甚至可以進一步推論,比如說佛陀借天帝釋之名而增加宗教的神秘性,甚而借此闡述佛陀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態度,等等。我不是佛學研究者,因此只能憑自己對天帝釋的一些感性了解,還略加歸納。從其來源來說,天帝釋之名並非佛陀獨創,印度自古有之,最初歸爲印度教大神,後來被佛教所吸收,列爲佛陀大護法之列。其次,天帝釋在佛經中出現的頻率相當高,無論是原始經典,還是後期的北傳、藏傳教籍,都可以找到天帝釋(或釋提桓因)的身影。第叁,天帝釋對佛教的貢獻很大,成爲佛教的忠實護法。從人間來講,須達長者(給孤獨長者)算是第一護法;從天上而言,天帝釋乃爲護法第一。佛陀成佛之初,曾經爲是否爲衆生說法之事躊躇過,後來天帝釋主動請佛說法;佛陀曾經遭受不白之冤,也是天帝釋及時出面澄清是非,還佛清白。第四,天帝釋對佛法很懂,經中記載其經常在天宮中的普勝殿爲諸天衆開演佛法。最後一點,天帝釋似乎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和平主義者,據說他帶領天兵,與阿修羅衆打了很多年的仗,彼此互有輸贏。我們在阿含諸經中(《長阿含經·世記經》,可看到帝釋天威猛的一面。
988經敘述天帝釋向佛問法:“世尊!世尊曾于隔界山石窟中說言:若有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釋、心善解脫,彼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雲何爲比丘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佛陀對此問題的回答是:“謂比丘若所有受覺,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彼諸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出如實知;如實知已,觀察彼受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舍;如是觀察已,則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第一步,從對“受”的感知出發,進而充分認識“受”;第二步,分析“受”的集滅味,得出的結論爲“受”具備種種過患;第叁步,進一步對“受”作出深入的體察與感悟,即能觀察到“受”的無常與生滅。這裏的所說的“受”,即苦樂等叁受。我們可以說苦受肯定是不好的,甚至也可以說樂受也是不好的,但是若說“不苦不樂受”(舍受,領納不違亦不順之境相,而舍離苦、樂之感)也是無常之法,似乎難以理解。然而我們細想一下,一個人若是既無苦受也無樂受,這不是百無聊賴,幾近于麻木的植物人了嗎?我們常說一個人“行屍走肉”以及那些“屍位素餐”的人,恐怕就接近于“不苦不樂受”了。因此叁受均爲無常變異之法,並無實在之自性。佛陀在這裏告之天帝釋,若認識到叁受爲無常生滅法,做到“離欲”(不會爲叁受所左右),進而做到“滅盡”與“觀舍”,這樣就可以窮盡苦際了。
989經敘述目犍連于後夜時分起來經行,“見有光明遍照迦蘭陀竹園”,于是就去請教于佛。佛陀爲之解答說是“昨暮後夜,釋提桓因來詣我所,稽道作禮,退坐一面”,說明這道光明是天帝釋所爲。天神一般夜間降臨,而且都“身諸光明”,似乎爲常態。(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