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1經與980經大體相似,只是將說法的對象由衆商人換爲諸比丘,主要是教導比丘于空閑處的安住法:“若比丘于空閑、樹下、空舍,有時恐怖,心驚毛豎者,當念如來事及法事、僧事,如前廣說。念如來事、法事、僧事之時,恐怖即除。”二經雖然內容上大體相近,但是由于面臨說法對象的差異,其深義亦有明顯的不同。比如說我們在談五戒時,出家居家皆共修之(出家沙彌十戒中即含有五戒),二者的差別只是“戒淫”與“戒邪淫”的一字之差,其余皆完全相同。熟悉戒律的人都知道,居家五戒與出家五戒在具體內容與執持方法上均有較大的不同。因此佛陀在對衆商人說法時,可能會將“除恐怖”建立在供養叁寶的功德,並與之相應的叁寶加被與感應方面。而當聞法對象爲比丘衆時,則會教導他們念及叁寶之時,更多的則要“依于自洲”,倚仗自身的定力和智慧去克服一切恐怖心理。
982~983經:此二經主要闡述無所著的思想。前者是佛陀對于舍利弗的開示,後者是阿難獨自思惟後請佛印證。關于心無內外諸相的話題,在雜阿含的開篇便用大量的經文予以敘述。佛陀在此二經中,主要教導佛弟子若能做到“于自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我慢系著使”,便可以獲得二解脫及“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對于“無我、我所、我慢”叁者,相信大部分學佛者都很了解,而且都可以說得頭頭是道,因爲這個道理太淺顯了,使得很多法師都不願意就這個問題過多地花費時間。然而越是淺顯的道理,就越難徹底地搞明白。正如佛陀所說,“我能于法略說、廣說,但知者難”,即便是知道是了解和熟知,想搞懂這些“法”,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對于這樣的義理,佛陀曾經用偈頌的方式教導了“波羅延富鄰尼迦”尊者的提問。此偈爲:
世間數差別,安所遇不動,寂靜離諸塵,拔根無希望;己度叁有海,無複老死患。
“世界數差別,安所遇不動”實際上就是說讓我們樹立世界萬物一切平等的思想,這種平等,主要是指內外無有分別,它是“無我、無我所、無所慢”叁者的具體體現。如果心中存有我與他的分別,則世間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因此我們可以說“無我、無我所、無我慢”是修行斷生死的基石,也並不是我們輕易所能斷滅的。
對于“無我”等觀點,阿難尊者在“獨一靜處”的思惟中對此作了深切的體悟,並且把他的參禅心得向佛陀禀報,佛陀給予了“如是!如是!”的肯定和印證。前經的經偈重點講樹立心下的平等觀,983經則重點講如何觀察和斷除叁毒五蓋:
斷于愛欲想,憂苦亦俱離;覺悟于睡眠,滅除掉悔蓋;
舍貪恚清淨,現前觀察法,我說智解脫,滅除無明暗。(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