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五)~H 979經:本經敘述須跋陀羅尊者在佛陀將入涅槃時求見世尊,聞法後先佛而入涅槃。

  

  979經:本經敘述須跋陀羅尊者在佛陀將入涅槃時求見世尊,聞法後先佛而入涅槃。

  

  對于本經所記載的一些情節,在《長阿含·遊行經》中也有所記述。關于須跋陀羅尊者,一般都認爲他是佛陀最後教誡而成道的弟子。據《長阿含》卷四所載,尊者原爲拘屍那城的梵志,年一百二十歲,以多智著稱。由于曾聞佛陀將入滅,乃往娑羅樹林的涅槃處欲見佛陀,但爲阿難所阻,經再叁懇求,終獲佛陀允許,聽講八聖道之理,乃于是夜出家受戒,淨修梵行。而于入夜未久即成阿羅漢。後以不忍見佛滅度,遂自入火界定,先佛入滅。而本經所載的內容,與《長阿含》所述大體相同。故而在此處,只是簡略地將其中一些要點予以介紹。

  

  須跋陀羅最後終于谒見佛陀,他向佛陀請教:“瞿昙!凡世間入處,謂富蘭那迦葉等六師,各作如是宗:此是沙門,此是沙門!雲何,瞿昙!爲實各各有是宗不?”

  

  古印度當時的六師外道可謂久負盛名。如果我們把六師外道的思想進行綜合分析對比之後,便可發現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他們都是屬于適新時代發展的革新派,而且他們無一例外地都將鬥爭的矛頭指向了居于正統思想地位的婆羅門主義。從這一點上講,他們與佛教是處于統一戰線上的。但是爲什麼佛教並不贊同他們的觀點,而將其稱作“外道”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佛教主張中道,那些六師們的思想,卻無一例外地走向了某種極端。六師外道中,既有極端的唯物論者(如翅舍欽婆羅)、極端的懷疑論者(如毗羅梨子),還有極端的道德否定論者(如富蘭那迦葉)。我們知道,佛陀出家伊始,也曾跟隨那些著名的外道學習了很久(所謂六年苦行之說),但是收獲甚微,甚至差點丟掉性命。佛陀之所以反對六師主張,因爲世尊對六師的很多觀點有過切身的體會,認識到極端或左或右的踐行所帶來的危害。故而佛陀提倡中正穩健之說,以辟其謬。當然,從今天的觀點看,六師雖爲外道,但其思想中仍有一些積極成分,需要我們由表及裏、去蕪存菁地分析總結,這對于研究部派佛教乃至後期大乘佛教的發展軌迹,都是很有幫助的。

  

  須跋陀羅是請教六師的一些問題,例如六師喜歡自吹自擂,都聲稱自己所宣揚的法才是世界上最究竟的證果之法。那麼這些法究竟是優是劣,須跋陀羅自己也搞不清。

  

  對于須跋陀羅的疑問,佛陀以偈頌的方式,簡要地將他自己的一生經曆作了回顧,說他二十九歲出家,叁十五歲成道,至今快入涅槃,也經過了五十多年的光陰。自成佛以來,對于叁昧(正定)和叁明(宿命、天眼、漏盡叁明)都已具足。佛陀在回答中,基本上已經把“沙門之法”所應具備的條件都交待得很清楚了,即具備叁昧、叁明、叁善行(身口意)、持戒。只要大體上具備了此四項基本條件,就可以稱之爲沙門之法。除此之外,沒有什麼沙門法可言。

  

  佛陀說:“于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門,亦不得第二、第叁、第四沙門。須跋陀陀!于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門,得第二、第叁、第四沙門。除于此,于外道無沙門,期則異道之師,空沙門、婆羅門耳。是故,我今于衆中作師子吼。”

  

  所謂第一至第四沙門,是指證道四果,即從斯陀洹到阿羅漢。如果修到阿羅漢的果位,就算是真正的沙門了。而如何修證到阿羅漢呢?就需要堅定不移地修習八正道。八正道不僅可以通向證果,像前面提到的叁昧、叁明、叁善行以及持戒等修行方式或神通,八正道都是必由之路。(7.1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