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五)~B 971經:本經敘述一位上座外道說了以偈,聲稱有人如能答對其偈,便隨其學教。

  

  971經:本經敘述一位上座外道說了以偈,聲稱有人如能答對其偈,便隨其學教。

  

  這位外道名字就叫“上座”,與我們平常所說的“上座”意義完全不同。從早期佛教來講,上座一般是指佛陀座下的諸大弟子,一般爲佛陀的嫡系弟子,像再傳弟子基本上就不屬于上座系列。後來上座之義又有所發展,一般指法臘高而居上位且德高望重的僧尼,這有點像禅宗寺院裏的“首座和尚”。問題是首座和尚往往不止一位,而且在數目上也沒有嚴格的限定,故而在後來爲了將首座加以區分,故而將首座之首列爲“座元”。座元在寺院兩序中並不多見,像浙江普陀山已故老方丈妙善老法師,就曾經禮請過香港的覺光長老、聖一長老爲普濟寺的座元。至于座元是否有任期,目前尚不明確。不過中國禅林自古有“千年堂主萬年書記”的說法——過去只要在寺院裏挂個職務(一般爲序職),倘若外出參學個叁年五載,寺院基本還是要將其寮房保留個一年半載的,這體現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它背後所包含著佛家的悲愍與人情的溫暖。然時下似古風蕩然:前腳剛走,後腳便有人進來清掃房間了,還顛叁倒四地說一大堆閑話。不過出家人似乎更需要擁有淡定的心態——無常嘛!誰能說得清明天的事兒呢?——此是題外話,可以忽略不計。

  

  這位上座外道自以爲十分了得,他公然表態:“我說一偈,有能報(回答)者,我當于彼所修行梵行。”這首偈是什麼內容呢?

  

  比丘以法活,不恐怖衆生;

  

  意寂行舍離,持戒順息止。

  

  若從字面上講,這位上座外道所說的,並不完全正確,但也沒有根本性的錯誤。比如說“比丘以法活”,我們講比丘應如法乞食,如法活命,這是對的。如果將“法”作爲一種活命的手段,那就錯了;如果理解爲比丘爲了求取佛法而苟延殘喘,倒也沒有大錯,畢竟將法作爲生命的求索目標。比丘若如法活命,以法而活,其實也不存在“恐怖衆生”的問題,其重點立足于“意寂”,由意寂才能達到舍離,這是不矛盾的。如何意寂呢?就需要持戒,這也沒有錯。從總體上講,這首偈也算是勸人行善止惡的中等之偈。

  

  佛陀是徹底究竟的覺悟者,他“知彼上座外道心”,能夠明白無誤地看穿外道的不良居心。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佛陀說“汝于所說偈,能自隨轉者,我當于汝所,作善士夫觀”,意思是說你偈中所說的,你自己能不能做到呢?如果真能夠做到,我們就眼見爲實,到你住的地方看個究竟。然而外道又能如何做到呢?故而“觀汝今所說,言行不相應”,漂亮話說了一籮筐,可是一條也做不到,這算哪門子功夫?所謂“持戒順息止”,決非空洞之辭,它需要在身口意叁方面件件落實到位,所謂“身口心離惡”,做到善攝與不放逸,這才叫真正意義上的“隨順”。可以說,外道上座只是盜用了佛教的一些名相術語,胡亂拼湊成一偈。這首偈貌似如法,實際上是徹頭徹尾的“野幹欲作狐聲”,只要一張口,便會露出馬腳。

  

  有時,我們似乎需要自我照省一下:在言行上,我們“相應”了嗎?(7.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