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四)~G 968經(給孤獨經):本經是給孤獨長者對諸外道邪說之駁斥。

  

  968經(給孤獨經):本經是給孤獨長者對諸外道邪說之駁斥。在佛經中有關給孤獨長者的記載不勝枚舉。給孤獨長者對佛陀極度虔誠,只要佛陀住錫于祇樹給孤獨園,他都會“日日出見世尊,禮事供養”,幾乎從未間斷。有時給孤獨長者出遠門辦事無法禮事世尊,他在心裏都會十分焦急且歉疚不已。像給孤獨這樣的大護法,在佛陀時代可以舉出好多例證,比如說前面我們提到的釋氏摩诃男、鴦伽國的鹿子母毗舍劫,以及統治階層的波斯匿、摩揭陀王、阿阇世王等等,都是了不起的居家護法群體。不過這些護法居士中,恐怕還是以須達長者最爲出名,也爲廣大奉佛信士所津津樂道。

  

  有一天須達長者出門太早,“世尊及諸比丘禅思未起”,于是就到外道那裏去坐坐。大家都很熟悉——須達長者樂善好施,是舍衛國遠近聞名的大慈善家,有幾個人會沒有聽說過他的大名?諸外道見長者到來,大家彼此“共相問訊慰勞”,外道與長者聊起一些與佛陀有關的話題:“長者,汝見沙門瞿昙,雲何見?何所見?”——外道在這裏明顯是在試探長者:“依你之見,你的老師的思想見解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這個問題對于長者來說,的確很有難度。于是長者只好回答說:“我亦不知雲何見世尊,世尊何所見。”外道見狀,又問道:“汝言見衆僧,雲何見衆僧?衆僧所所見?”長者亦回答說“不知”。既然佛與衆僧的思想見解長者不知,那麼長者本人又是何所見呢(“汝今雲何自見?自何所見”)?長者聞後回答“汝等各各自說所見,然後我說所見,亦不難”,意思是讓外道們先說說他們的觀點,然後長者再來談談自己對佛法的一些認識與見解。

  

  對于外道們來說,他們的觀點無非是這些(即十四無記的內容):

  

  世間爲常、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

  

  世無邊、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

  

  命即是身、命異身異;

  

  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對于外道的這些見解,長者的觀點是:“我之所見真實、有爲、思量、緣起。若複真實、有爲、思量、緣起者,彼則無常,無常者是苦。如是知已,于一切見都無所得。”長者在這裏抓住了問題的實質,他所見到世間一切的一切,都是有爲之法、變異之法,是一種貪著執計爲我之法,但實質是緣起之法。如果認識到這些,就可以認識到世間的本質乃爲無常,乃爲生苦之法。當然,無論是對于外道還是對于佛弟子,倘若能夠充分認識並深刻地體悟到一切法爲無常無我的真谛,即便是他說世間是常的是永恒的,也無甚大礙,原因是他已經能夠徹底地弄懂了,語言對他來說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顆“心”已經不會再隨波逐流了。反過來說,假如沒有搞清楚苦患的本來面目,卻信口開河說些顛叁倒四的話,就大大地不合時宜了。最後我見到一些佛門法師的文章裏出現一些“玉皇大帝本是佛陀的護法”之類的言辭,不僅幼稚雌黃、厚己薄彼,而且還很容易人爲地製造一些教別不和諧,留下相互攻讦的隱憂。作爲佛陀弟子,在爲信衆們作開示時,要緊緊地圍繞佛教的核心教義即“緣起法”來演說佛法,決不能偏離這條主線,否則一不留神就會陷于“不落因果”的奇談怪論。

  

  正因爲須達長者在闡解自己的見解時,能夠准確地抓住“真實(變遷中的存在)、有爲、思量、緣起”八字真言,故而能夠“伏彼異論,建立正論”,可謂“作師子吼”。當佛陀知悉這一切後,予以贊歎:“善哉!善哉!宜應時時摧伏愚癡外道,建立正論。”

  

  969經爲佛陀爲長爪外道說叁種見(忍見、不忍見、一忍一不忍見)和叁種受(苦、樂、不苦不樂)。

  

  長爪外道對佛說:“我一切見不忍。”這句話讀起來有些別扭,似乎可以理解爲“我對于一切見解都不會予以認同”,或者索性地理解爲“我懷疑一切”。佛陀聽後反問道:“汝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耶?”——你連你剛才所說的話也會懷疑嗎?佛陀在這裏就很巧妙地利用了長爪外道立論中的漏洞而“以子之矛陷之之盾”。長爪外道只好說“向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這樣問題又出來了:既然長爪懷疑一切,他甚至連他自己的見解都表示懷疑,實際上就等于承認他自己先前提出的觀點本身就是有問題的,是不可信的。

  

  佛陀說,世間存在叁種見:

  

  第一,“我一切忍”——肯定一切、相信一切、喜歡一切、貪著一切;

  

  第二,“我一切不忍”——否定一切、不認同一切、看透一切、舍棄一切;

  

  第叁,“我于一忍、一不忍”——肯定一部分,否定一部分;喜歡一部分,舍棄一部分。

  

  評價:

  

  第一,一切忍者,此見與貪、恚、癡、系、煩惱、樂取、染著相生相伴;

  

  第二,一切不忍者,與貪恚癡相離,與清淨相伴;

  

  第叁,一忍一不忍者,忍則有貪乃至染著生;不忍者,則離貪,乃至不貪著生。

  

  世尊在這裏所講的,實際上是站在佛教萬法生滅的角度來認識“忍”與“不忍”。所謂忍,乃是與貪味留戀聯系在一起,見什麼都會喜歡,都想占爲己有,哪怕是有再大的痛苦也會默默忍受,這就是“我一切忍”,這個忍並不是忍辱修行,而是爲了貪求物欲聲色上的感官享受,就好像“苦處掙錢樂處花”一樣,把月月辛辛苦苦掙來的幾塊鈔票,不到半日就揮霍個精光。所謂的“不忍”,准確的理解應爲“不貪著”,與長爪外道的“否定一切、懷疑一切”不可相提並論。這裏的不忍(不貪著)是建立在舍棄的基礎上,即對于四大五蘊的深入觀察,“當觀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舍”。懂得生滅與無常,才能懂得舍得與放棄。(6.3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