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二)~B 906經名叫“法相壞經”,所謂昔日製戒多,比丘卻很願意學習;如今製戒少,然而大家卻不樂意修學了。

  

  906經名叫“法相壞經”,所謂昔日製戒多,比丘卻很願意學習;如今製戒少,然而大家卻不樂意修學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可能會說是人心不古,或者說道德滑坡甚至淪喪——針對一些染色饅頭的問題,很多評論都指責現如今道德已經沈淪不堪。然而這些都是些頭痛醫腳的無病呻吟。迦葉尊者有一次在鹿子母講堂請教佛陀:“世尊!何因何緣,世尊先爲諸聲聞少製戒時,多有比丘心樂習學;今多爲聲聞製戒,而諸比丘少樂習學?”迦葉尊者是佛陀上座弟子中可謂德高望重,佛陀對他十分信任與器重,並將俗家之子羅睺羅托付給迦葉尊者。在《雜阿含經》第四十一卷記載,尊者嘗久住舍衛國阿練若床坐處,須發長生,著弊納衣來詣祇園。大衆見師之衣服粗陋,無有儀容,而生輕慢之心。爾時,佛知諸比丘之心念,遂告師言:“善來迦葉,于此半座。”時諸比丘心生恐怖,悉知尊者的大德大力。而此時比丘僧團似乎也存在著道德滑坡、戒律松弛的現象,故而迦葉尊者在佛面前發此慨歎,大有世風日下的感喟。

  

  佛陀對迦葉尊者深以爲然:“如是,迦葉!命濁、煩惱燭、劫濁、衆生濁、見濁,衆生善法退減故,大師爲諸聲聞多製禁戒,少樂習學。”我們常講“五濁惡世”,五濁就是指上面所說的“命濁、煩惱燭、劫濁、衆生濁、見濁”,在《妙法蓮華經》、《阿彌陀經》中,我們都可以見到有關五濁惡世的表述;而在本經中,我們見到佛陀將佛法大體上佛法分爲叁個時期,即正法、像法與末法——此五濁似乎成爲末法時期社會現象的代名詞。關于五濁的大意,一爲劫濁,是指時節汙濁而災害頻起,衣食等資具皆衰損;二爲煩惱濁,指衆生起貪嗔等煩惱;叁爲衆生濁,指衆生受小身、劣弱之果;四爲命濁,是指衆生短命;五爲見濁,是指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使人不修善道。《法華經·方便品》:“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衆生垢重,悭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而佛陀在此亦同樣談到此五濁出現的種種征兆:“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僞寶出于世間;僞寶出已,真寶則沒。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出已,真寶則沒。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

  

  如果按照佛陀的這些表述,我們似乎可以將正法的時期可以大大向上推進。學教界曾認爲正法爲五百年,而事實上佛陀住世期間,正法已經遭到了某種程度的破壞,這種破壞的典型表現,便是正法的滅失與像法的産生。具體可以用禁戒條目的多少來衡量。比如說在正法時期,戒少而持者多,而且大家都很主動積極,都很樂意持守;但是到了像法出現的時候,戒條是越來越多,可是能持且彌久且的人卻越來越少,大家都被動消極而持。在佛陀住世晚期,部分比丘甚至還認爲戒條束縛手腳,屬于不得已而爲之,視持戒爲苦差事。所謂像法,即是從表相上很難區分真假(即真寶與僞寶之別),大家很容易受到迷惑;而僞寶得取很容易,造價成本極低,因此大家都願意去持僞寶而不欲花精力去求取真寶。如此一來僞寶充斥市場,真寶在萬般無奈的情形下,只得黯然離場。從法理上講,“如來正法不爲地界所壞,不爲水、火、風界所壞”,可是一旦遇到僞法像法,正法就難以立足了,“乃至惡衆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于此則沒”。

  

  在談到正法滅失沈沒的原因時,佛陀談到了五種因緣:第一,于佛不恭敬,“若比丘于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于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已,然複依猗(輕安、甯靜)而住”。第二,于法不恭敬;第叁,于學不恭敬;第四,不能隨順教;第五,對行梵行之人心口皆不贊歎供養。符合此五種標准,便是正法開始走下坡路的顯著表現。

  

  在這裏佛陀是從佛教自身的種種現象去分析正法退失、戒律松馳的關鍵原由。誠然,從現今的觀點來看待正法缺失,可能還會找出若幹的觀點與立場。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贅述。(4.2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