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7經以及以下經典是以六入處爲主題。897經是羅睺羅尊者向佛陀請教:“雲何知、雲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不憶念,于其中間盡諸有漏?”這裏就是如何控製自己對于內外相不貪著的方法問題。佛陀從內、外六入處兩個方面入手進行回答:“有內六入處。此等諸法,正智觀察,盡諸有漏,正智心善解脫,是名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已舍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除此之外,還有外六入處,亦複如此。佛陀所說的重點,在于“正智觀察”四字。雖僅有四字,然其中所含義理也夠我們窮畢一生精力也難以參究明白。898經也是講內外六處,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六處。“若比丘眼生、住、成就顯現,苦生、病住、老死顯現;如是乃至意亦如是說。”899經說,如果比丘于六處之中生、住與顯現,則有各種病老死現象的顯生,“若比丘眼生、住、成就顯現,苦生、病住、老死顯現;如是乃至意亦如是說。”相反,如果“眼滅、息、沒”,那麼隨之而來的則是“苦則滅、病則息、老死則沒”,這是順理成章的事。900經說:“若比丘于眼味著者,則生上煩惱;生上煩惱者,于諸染汙心不得離欲,彼障礙亦不得斷;乃至意入處如是說。”對于六處發生回味好感並貪著生起,則會生起“上煩惱”(煩惱很嚴重),離欲也將無法抵及。901經敘述一切善法,皆從六入處而建立:“譬如世間所作,皆依于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善法,皆依內六入處而得建立。”外六入處亦然,乃至五陰亦如是。
902至904經是敘述叁個“第一”:如來在一切有情中位居第一,離貪欲是一切法中爲第一;而一切諸衆中乃以聲聞衆爲第一。
1、如來:“若有衆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想、無想、非想、非非想,于一切如來最第一。”
2、離貪:“若世間衆生所作,彼一切皆依于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法有爲、無爲,離貪欲法最爲第一。”
3、聲聞:“若諸世間衆生,彼一切皆依于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諸衆,如來聲聞衆最爲第一。”
所謂“天上天上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是贊歎佛陀的功能,他堪爲叁界中的第一人,任何人都無法超越。而佛所說的法中,其中最爲核心的部分,我們現在講叫“緣起性空”。明白了“緣起性空”,這只是一種手段,其真正用意是讓我們去“離欲”——明白了緣起,明白了諸法其本性皆爲空性,並不實在永恒,因此我們不僅要懂得,更要去實證實修,不執著,不貪味,也就是要做到離欲。若不能做到離欲而去玄談緣起性空,是毫無意義。有句話叫“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它是講福慧雙修。但是我們也可以用到理論與實踐二者關系這方面來,比如說只理解領會(慧),卻不去實修(福),就算自己很有本事,能說會道,可是卻始終吃不飽肚皮,成了畫餅充饑。佛陀說法的本懷是讓衆生出離,決不是讓我們僅僅得到精神上的某種滿足或愉悅。而在佛陀的所有弟子中,當然以出家二衆(聲聞衆)最爲殊勝。在現代社會中,我個人覺得身爲比丘更爲不易,原因是正信比丘在時下諸多誘惑的招引下能精進修習且能始終保持叁行清淨,這豈不是人中的偉丈夫麼?(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