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F 855~858經(難提經):在此四經之中,其主角是位名叫“難提”的優婆塞(男居士)。

  

  855~858經(難提經):在此四經之中,其主角是位名叫“難提”的優婆塞(男居士)。這位居士是屬釋迦族(釋氏難提),對佛陀很是崇信,且很有感情,將佛陀視爲再生父母。難提居士經常前來拜望佛陀,很歡喜親聆世尊的教誨。在855經中,他向佛陀請教:“若聖弟子于此五根一切時不成就者,爲放逸?爲不放逸?”此處的“五根”,我個人覺得應理解爲信根、進根、念根、定根與慧根,因此五種法乃是生起聖道的根本,故而爲根。佛陀回答是“若于此五根一切時不成就者,我說此等爲凡夫數”,既然是凡夫,當然“爲放逸,非不放逸”。那麼什麼叫“放逸”呢?欲知“放逸”,首先要搞清楚符合“不放逸”的標准。按照本經的說法,“不放逸”需要做到成就四不壞淨,要精進求上進;沒事時,要于空閑林中露地而坐,“晝夜禅思”,做到“勝妙出離,饒益隨喜”且身心猗息輕安。相反,就是屬于“放逸”。在現在看來,這個標准定得挺高,我本人是斷斷做不來的。在856經中,難提向佛請教:“若聖弟子于四不壞淨一切時不成就者,是聖弟子爲是放逸?爲不放逸?”很顯然,佛弟子若無法成就四不壞淨,或壓根兒就沒曾想成就四不壞淨,那自然屬于放逸了。因而佛陀給的答案是:“若于四不壞淨一切時不成就者,我說是等爲外凡夫數。”

  

  在857經中,釋氏難提許久沒有聽到佛陀的開示,覺得渾身不對勁兒。此時正值佛陀在進行夏安居,一般居家佛弟子難得見上世尊一面。總算等到夏安居結束了,“有衆多比丘集于食堂,爲佛縫衣”。縫製叁衣是過去的老傳統,一般等叁衣縫製妥畢後,大家就要正式結束安居各奔東西。佛陀也是這樣,“如來不久作衣竟,當著衣持缽出精舍,人間遊行”。

  

  釋氏難提聽到這個消息後,就火速來詣佛陀。他向佛陀訴苦:“世尊!我今四體支解,四方易韻,先所聞法,今悉迷忘……是故我今心生大苦,何時當複得見世尊及所知識比丘?”難提叁個多月沒曾見到佛了,心裏很著急,簡直是六神無主,整天昏頭昏腦,分不清東南西北,竟將佛陀以前的教導忘得一幹二淨。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居士們是將佛陀視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以佛爲洲,對佛陀生起了思想上的依賴。聽說佛陀馬上就是人間遊行了,他自然是難以割舍,恨不得常侍佛陀左右寸步不離。佛陀對難提開示道(也是一種安慰):“汝見佛、若不見佛,若見知識比丘、若不見,汝當隨時修習五種歡喜之處。”此五種歡喜之處就是“五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汝當隨時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法事、僧事、自持戒事、自行世事”。這裏的“自行世事”,即是在世間要多多行布施,“修解脫施、舍施、常熾然施、樂于舍,平等惠施,常懷施心”。其實布施並不難,但是若做到如法布施,則很不容易。布施有多種,一般側重于財施(衣食供養也可以視爲“財施”的方式之一)。在布施時我們都會有分別心,未必能做到“平等惠施”——見到方丈或聲望高的大師級人物時就會雙手捧上個大紅包,而見到一般的小和尚或沒有名頭的師傅,就敷衍意思一下,已經給足面子矣。當然,世風自古如此,多加指摘反倒顯得刻薄自私。雖是“分別心”,也有高下與抉擇之分,比如說“救急不救貧”,有時就很高明,也是一種小智慧。見到人家遇到緊急事,理應慷慨解囊,不抱有任何的計較或成見;倘若見到生活貧困人家,在布施時則需要“分別”一下,比如說造成貧窮的根源在哪兒?若是些生性懶散之輩或沾染那些不良習氣,還是不要布施或少布施爲好——此僅個人愚見,自然不符合“平等惠施”的經典教誨。858經是佛陀教與難提“六法”,即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爲什麼要“念天”?在原始佛法看來,居士由于受到種種條件的限製,此生證解脫道恐怕有些難度,所以鼓勵信士們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而上生天界。到天界以後,條件好了,可以多下功夫再行修習,以期徹底解脫。這個“天”,與後來的西方極樂信仰似乎有著某種內在關聯——此觀點屬本人臆測,沒有經典依據,絕非是對淨土信仰的輕視。

  859經與860經也是講六念,只是聞法對象上有些不同。上四經的聞法對象是釋氏難提,而此二經的聞法對象則是“梨師達多”,他與其弟弟富蘭那都是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跟前的權臣。二人對佛教尊崇有加,聽說佛陀在遠行,心裏很是舍不得。于是佛陀教其六念之法。在860經中,佛陀談到了居家修行的種種障礙以及出家修行的種種好處:“然其長者!在家愦撓,在家染著;出家空閑,難可俗人處于非家,一向鮮潔,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與出家人相比,居家信士由于身處俗世,需要擁有更多的決心與耐心,修行的難度也更大,需要時刻“善護其心”。不過時下情況有點不太一樣,往往是居家人士對佛法的信念與決心與日俱增,而出家法師們則並不顯得“空閑”,整天忙忙碌碌,有時候竟忙得暈頭轉向,飯都顧不上吃。怎麼辦呢?于是給自己找個臺階下,叫“巧把塵勞爲佛事”,或“搬柴運水悉圓通”。究竟是不是在“爲佛事”,能不能達到“悉圓通”,那就只有天曉得了。所謂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倒是能做到一點“自知”,那就是“璧月瓊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來歲與誰看?”僅此而已。(4.1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