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D 843經與844經均與舍利弗尊者有關,故稱其爲“舍利弗經”

  

  843經與844經均與舍利弗尊者有關,故稱其爲“舍利弗經”,但二經的內容並不完全一樣。843經是佛陀與舍利弗之間的問答,主要是敘述四不壞淨與四入流分以及“流”與八正道之間的關系。這次是佛陀問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爲流?”舍利弗回答說:“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這裏的流,是指抵達某種修習的次第,即入流。一般而言,既爲入流,最低的門檻便是四果的初果(須陀洹果)。修習八正道,即可視爲等同于入流,也就是將八正道視爲走向涅槃的必經之路。佛陀複次問道:“謂入流分,何等爲入流分?”舍利弗回答說:“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爲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這裏講的四種入流分,“親近善男子”一般是指出家比丘。此四入流分,也就是信解行的另一種說法。親近善男子爲第一步,親近以後,要從善男子之處聽聞到正法;聽聞到正法之後,需結合自身的一些因素,進行思惟抉擇(也就是七覺支中的“擇法覺支”);思惟抉擇後,就要按著正確的方向和次第去認真踐行,從而驗證自己所聽聞思惟正確性,這叫“法次法向”。那麼欲想“入流”,需要成就幾法?舍利弗的回答是:“于四分成就入流者。”此四分成就就是指成就四不壞淨,即“于佛不壞淨、于法不壞淨、于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844經是舍利弗與阿難之間的問答。舍利弗問:“爲斷幾法,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記說彼人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向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從修證的果位上來說,在阿羅漢以下的叁果,恐怕還不具備進行自我記說的本領,這時候就需要佛陀來加以記說和印證。因此諸如須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叁果,如果因緣具備,佛陀都會予以記說。當然,“入流”是需要資本的,這個資本即是把一些自身的問題加以解決。因此阿難回答說“斷四法、成就四法”,才能有機會獲得世尊的記說。這裏的四法,便是成就四不壞淨——“謂聖弟子于佛不信任,則已斷已知,成就于佛不壞淨;于法、僧不信惡戒,彼則已斷已知,成就法、僧不壞淨及聖戒成就。”成就四不壞淨,不僅可以進入聖流,而且還可以“究竟苦邊”,自然一定會受到世尊的記說。(4.1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