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B 第832經敘述戒、定、慧叁學,並對叁者加以闡釋。

  

  第832經敘述戒、定、慧叁學,並對叁者加以闡釋。所謂增上戒學,則是“若比丘住于戒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和風細雨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增上戒學”;所謂增上意學,則是“若比丘離諸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乃至第四禅具足住”;而增上慧學,則是“若比丘此聖谛如實知,此苦集聖谛、此苦滅聖谛、此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此處的增上慧學,則把重點放在了對四聖谛的深入觀察方面。

  

  在下面的諸經之中,則重點敘述“四不壞淨”。833經敘述一位名叫難陀的調象師(專門訓練大象的技師,即訓獸師),前來拜見佛陀。佛陀對其講述了四不壞淨。此四不壞淨是指“佛不壞淨成就,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也就是對于佛、法、僧、戒四個方面樹立堅固的信念,奉信終生而不會有絲毫的動搖。在本經中,佛陀告訴難陀說成就四不壞淨可以獲得兩種好處,第一是得生天上,生于天上後可以獲得天上的十種妙法,此十種法是:天壽、天色、天名稱、天樂、天自在、天色、聲、香、味、觸。第二是在天上命終之後,來生人間可以獲得“十事具足”,此十事分別是:人間壽命、人好色、名稱、樂、自在、色、聲、香、味、觸。此十法與十事名稱基本一致,只是一個是天上,一個是人間,二者所受之報是截然不同的。834經內容與833經大體相同,主要是講成就四不壞淨,“不于人中貧活而活,不寒乞,自然富足”,也就是成就四不壞淨,必將生活富足,一生衣食無憂。835經對轉輪聖王略加點評。從世間角度上來說,所謂傳說中的轉輪聖王可謂人中極品,比中國古代的叁皇武帝恐怕要尊貴許多,也可謂是王中之王。轉輪王有著哪些殊勝之處呢?最典型的乃是“七寶具足”——佛教也講七寶,但二者大相徑庭。不僅如此,轉輪王還能“成就人中四種神力,王四天下(爲四大部洲之王),身壞命終,得生天上”。活著的時候位極人群,死後也能上生天界,應該是人類中很理想的歸宿了。然而佛陀卻說轉輪王雖無比尊貴,然而“猶未斷地獄、畜生、餓鬼惡趣之苦”,在天上享受快樂之後,死後卻還是免不了淪落于叁塗,遭受惡報。什麼原因呢?最重要的則是轉輪王沒有成就四不壞淨,或者說對于四不壞淨沒有徹底成就。相反,多聞聖弟子生前雖然衣食住行皆極度簡樸,甚至是衣衫褴褛,“持糞掃衣,家家乞食,草蓐臥具”,在物質生活方面甚是貧乏,但是他們卻決不會遭受叁塗惡趣之報。原因也很簡單,多聞聖弟子們已經成就了四不壞淨。

  

  836經是佛陀勸勉弟子們要爲廣大檀信們大力宣傳弘揚四不壞淨,宣揚成就四不壞淨的種種功德。“汝等當起哀愍心、慈悲心。若有人于汝等所說樂聞樂受者,汝當爲說四不壞淨,令入令住。”對于物質世界而言,地水火風是變易不居的,它們極易“增損”。而成就四不壞淨,則可以做到“無增損變異”,且不會墮于叁惡道。

  

  837經敘述“信人”的五種過患。此五種過患分別是:

  

  第一,如果被信者違犯戒律,被衆人所遺棄,自己不能聽聞正法;

  

  第二,被敬信者違規犯戒,則會“衆僧爲作不見舉”,大家揭發他,而他卻拒不承認自己犯戒,最後名聲很壞,大家對他都敬而遠之,結果導致自己無法再聽聞到正法。

  

  第叁,如果所敬信者持衣缽四處遊方而不得親近,而不得聽聞正法;

  

  第四,被自己所敬信的人已舍戒還俗,導致不能聽聞善法。

  

  第五,是那位被自己所敬信者,身壞命終離開人世,結果自己無法聽聞善法。

  在這裏,佛陀教導我們信仰佛法,不要仰賴于某一個人,也不要把自己的信仰寄托在某一個人的身上。爲什麼呢?因爲你所敬信的人,說不准哪天會犯錯誤,哪一天會壽終正寢,甚至哪一天會舍戒還俗。如果將全部的信仰家當,都拴系在某一個人的身上,則實在是大大地危險——在現實中這種事忒多,很多居士都聲稱自己師父是某某大師,列出一大摞名頭,似乎名望越高,臉上就越有光似的。有的還因此産生了種種門派,爲了維護師父的名聲而相互謾罵攻擊,甚至大打出手。佛陀很高明,他說世間的這類所謂的“大師”並不靠譜。那麼什麼是最靠譜的呢?唯有四不壞淨,才是大大的靠譜。信佛、信法、信僧、信戒,才是最了不起的。這裏的“信僧”,並不是普通的出家比丘,而是成就阿羅漢境界的無學聖者。從這個高度而言,佛陀所說的“僧”,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都難望其項背,更不用說聲色名利之輩了。(4.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