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九)~F 810經~812經:此叁經敘述比丘若修習出入息念,能令四念處、七覺支、明、解脫滿足。

  

  810經~812經:此叁經敘述比丘若修習出入息念,能令四念處、七覺支、明、解脫滿足。經中爲阿難尊者向佛陀請教:“我獨一靜處,思惟禅思,作是念:頗有一法,多修習已,令四法滿足,乃至二法滿足?我今問世尊,甯有一法,多修習已,能令乃至二法滿足耶?”

  

  阿難在禅思之中,雖然已經思惟到有“一法”的作用很大,但是他並不太明白究竟是哪種法。佛陀認爲此“一法”便是安那般那念。“何等爲一法?謂安那般那念。”所謂四法,就是四念處。“(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不僅如此,“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對于四念處和七覺支我們都很熟悉;所謂“明”,乃是無明的對立面,即對人生終極真理的徹底洞察與明了,或者覺悟到世間因緣所生法的真谛所在。既已“明”,便即“解脫”;既“解脫”,自然也就已“明”。

  

  經中與安那般那念的四個名相有著次第的關系,比如說修安那般那念,能滿足四念處,說明修習四念處是一定要修習安那般那念的,即安那般那念是成就四念處的要件之一;而四念處一旦滿足,即可使得七覺支滿足;七覺支滿足,即可獲得“明”;既已明,當然也就獲得了究竟解脫。安那般那念、四念處、七覺支、明與解脫,上述共爲十叁個要件,稱之爲十叁法。經末說:“是名法法相類,法法相潤。如是十叁法,一法爲增上,一法爲門,次第增進,修習滿足。”從這裏可以看出,修學的確是有次第的。作爲凡夫俗子來說,如果基礎沒有打牢靠就想一步到位,實際上是很危險的。我們現在不少法師張口閉口總是“性空緣起”,將大乘“般若實相”作爲口頭禅,而對于“無我”、“無常”等基本理念卻是嗤之以鼻,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對于修學者來說,“一法爲門,次第增進”是完全必要的。

  

  813經敘述比丘當精勤修習四念處,正觀出入息。在本經中,佛陀在談到四念處時,作了一些譬喻。

  

  身念處:“譬如有人乘車輿從東方顛沛而來,當于爾時踐蹈諸土堆壟不?”

  

  受念處:“譬如有人乘車輿從南方顛沛而來,當踐蹈土堆壟不?”

  

  心念處:“譬如有人乘車輿從西方顛沛而來,彼當踐蹈土堆壟不?”

  

  法念處:“譬如四衢道有土堆壟,有人乘車輿從北方顛沛而來,當踐蹈土堆壟不?”

  經中所述便是修習四念處時,一定要正觀出入息,否則容易陷入散入不定之中。(3.3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