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九)~B 802經敘述修習安那般那念

  

  802經敘述修習安那般那念,可得止息身心,“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這裏的“有覺有觀”,是指進入初禅以上的修定層次;經中的“明分想”,是指成就“明”的觀察與思惟的種種要素或成分。這裏的“分”(要素),主要就是指修習安那般那念。按照《佛光大辭典》的解釋,“安那”意指入息,“般那”意爲出息。二者結合,即指數息觀。“數”自己的“出息”、“入息”有何用意?主要是將散亂的念頭收束回來,以鎮定身心。

  

  在803經中,對安那般那念進行詳細敘述,也是對802經的闡解。經曰:“(當)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而後面的部分則是對本段經文的解釋。

  

  第一,“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系心住。”這是對比丘外出乞食的具體要求。有時我在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在佛陀住世的早期,是嚴格奉行托缽乞食的教誡。後來這一紀律開始出現了松馳,從最早的日中一食,發展到後來,比丘們開始吃起了早粥,而且早飯是自己開夥做的。再後來,有的比丘實在熬不住,開始托缽行乞晚飯。看樣子在托缽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枝末細節,雖無關大體,但是對僧人的崇高清淨形象似乎産生了負責影響。愈到後來,連中午托缽的教規也實行不下去了。一是隨著佛教聲譽雀起,前來供養的國王大臣乃至普通百姓愈見增多,糧食供給量增加了,也沒有外出行乞的必要。而最爲要緊的便是僧團中僧人素質良莠不齊,絕大部分很守規矩,然而還是有極少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佛陀在這裏對僧人在行乞過程中應明確遵守“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系心住”事出有因,完全有事實根據。“守諸根門”即是不該看的不看,不看聽的不見,不該碰的不碰,不該想的不要去胡思亂想。欲要有效地把握住根門,修習數出入息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嗔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于諸善法心得決定。”托缽回來後,雖然見不到世俗間的種種因緣色相,但是比丘仍不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早期出家人雜事較少,不像今天的寺院很像一個行政組織,幾套班子分工明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比丘乞食後要找一個幽靜之處,老實打坐,將念頭收住,集中思想,力圖去惡存善,去蕪存精。

  

  第叁,“念于內息,系念善學;念于外息,系念善學。息長息短,覺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學……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入息,于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于觀察滅出息善學。”在具體的修法上,經中一口氣列出了十二個“善學”。歸納一下,可以分爲四個層次,即這個“念”,可分解爲“身、受、心、法”四個觀念處。

  

  在觀身方面,需要對呼吸的長短、對于出息、入息都能做到了然于心;在觀覺上,做到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到我們那個“心念”的進出情況;在觀心方面,做到覺知心、覺知心悅與心定,覺知心的解脫入息;在觀察諸法方面,要善于觀察無常、斷、無欲以及滅的入息。而四念又可歸結爲二念,即精神(受、心)與物質(身、法)兩方面,概括起來就是身止息與心止息,從而身心獲得安樂,能從容自如地步入到寂滅純一的解脫大道中去。本經是對安那般那念的詳細闡解,可以說是習禅法門中很重要的一部經典。(3.25.)

  

  802經敘述修習安那般那念,可得止息身心,“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這裏的“有覺有觀”,是指進入初禅以上的修定層次;經中的“明分想”,是指成就“明”的觀察與思惟的種種要素或成分。這裏的“分”(要素),主要就是指修習安那般那念。按照《佛光大辭典》的解釋,“安那”意指入息,“般那”意爲出息。二者結合,即指數息觀。“數”自己的“出息”、“入息”有何用意?主要是將散亂的念頭收束回來,以鎮定身心。

  

  在803經中,對安那般那念進行詳細敘述,也是對802經的闡解。經曰:“(當)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而後面的部分則是對本段經文的解釋。

  

  第一,“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系心住。”這是對比丘外出乞食的具體要求。有時我在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在佛陀住世的早期,是嚴格奉行托缽乞食的教誡。後來這一紀律開始出現了松馳,從最早的日中一食,發展到後來,比丘們開始吃起了早粥,而且早飯是自己開夥做的。再後來,有的比丘實在熬不住,開始托缽行乞晚飯。看樣子在托缽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枝末細節,雖無關大體,但是對僧人的崇高清淨形象似乎産生了負責影響。愈到後來,連中午托缽的教規也實行不下去了。一是隨著佛教聲譽雀起,前來供養的國王大臣乃至普通百姓愈見增多,糧食供給量增加了,也沒有外出行乞的必要。而最爲要緊的便是僧團中僧人素質良莠不齊,絕大部分很守規矩,然而還是有極少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佛陀在這裏對僧人在行乞過程中應明確遵守“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系心住”事出有因,完全有事實根據。“守諸根門”即是不該看的不看,不看聽的不見,不該碰的不碰,不該想的不要去胡思亂想。欲要有效地把握住根門,修習數出入息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嗔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于諸善法心得決定。”托缽回來後,雖然見不到世俗間的種種因緣色相,但是比丘仍不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早期出家人雜事較少,不像今天的寺院很像一個行政組織,幾套班子分工明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比丘乞食後要找一個幽靜之處,老實打坐,將念頭收住,集中思想,力圖去惡存善,去蕪存精。

  

  第叁,“念于內息,系念善學;念于外息,系念善學。息長息短,覺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學……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入息,于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于觀察滅出息善學。”在具體的修法上,經中一口氣列出了十二個“善學”。歸納一下,可以分爲四個層次,即這個“念”,可分解爲“身、受、心、法”四個觀念處。

  

  在觀身方面,需要對呼吸的長短、對于出息、入息都能做到了然于心;在觀覺上,做到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到我們那個“心念”的進出情況;在觀心方面,做到覺知心、覺知心悅與心定,覺知心的解脫入息;在觀察諸法方面,要善于觀察無常、斷、無欲以及滅的入息。而四念又可歸結爲二念,即精神(受、心)與物質(身、法)兩方面,概括起來就是身止息與心止息,從而身心獲得安樂,能從容自如地步入到寂滅純一的解脫大道中去。本經是對安那般那念的詳細闡解,可以說是習禅法門中很重要的一部經典。(3.2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