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八)~I 786~788經(向聖經)敘述若心向于邪,則會違背于法;而心向于八聖道,則合乎于法。

  

  786~788經(向聖經)敘述若心向于邪,則會違背于法;而心向于八聖道,則合乎于法。“若比丘心向邪者,違背于法,不樂于法;若向正者,心樂于法,不違于法。”787經亦作如是說:“向邪者違于法,不樂于法;向正者樂于法,不違于法。”比如說邪見,“謂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爲,彼皆隨順,一切得不愛果,不念、不可意果(令人不喜愛的惡果、令人不會懷念、不適于心之果)。所以者何?以見惡故,謂邪見。”既然有邪見在先,那麼其他諸如邪志、邪語等皆隨之而來,這叫“向邪者違于法,不樂于法”。這裏所講的邪見所引起的後果自然延伸到身口意叁方面,即身業所見,口業所見乃至意業所見,皆爲邪見。788經亦是講“向邪者違于法”,而“向正者樂于法”。關于八邪法,佛陀舉一譬喻:“譬如苦果,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一切悉苦。所以者何?以種苦故。”對于八正法呢?佛陀說:“譬如甘蔗、稻、麥、蒲桃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彼一切味悉甜美。所以者何?以種子甜故。”這裏所講的,實際上就是一個“種瓜種豆”的老話題。在這個世界上迄今爲止,誰也不會相信種瓜能結出豆來。在正常自然條件下,種下是甜種子收獲的自然也是甜果實,而種下的苦果收獲也不大可能收到甘甜的果實。而正見就好比甘甜的果實,邪見就如同苦澀的果實。一個人若是在知見方面産生了問題(即邪見),那麼後面的諸如志語業命等均會出現問題,最終也只能收到苦澀的果實。在總結786~788叁經時,佛陀歸結爲一偈,即“鄙法不應近,放逸不應行,不應習邪見,增長于世間”;相反,若“正見增長者,雖複百千生,終不墮惡趣”,擁有正見,便不可能再墮入于叁惡道,這是最基本的保證。

  

  第789經是生聞婆羅讓請教佛陀:“瞿昙!所謂正見者,何等爲正見?”佛陀在回答這個問題是,將“正見”區分爲兩種,即世俗有漏正見和出世間的無漏正見。有漏正見趣向于善趣,即人天之道,“正見有施、有說、有齋,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既然“自知不受後有”,便是不會再受生于人間,而于上生天界繼續修行,這就是叁果位的阿那含。從這個角度上講,即便是叁果阿那含,也是屬于有漏正見。而無漏正見則能正盡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于法選擇,分別求覺,巧便黠慧觀察”。在這裏所說的出世間正見,乃是對于四聖谛的正確思惟與觀察,並且已經做到了盡諸苦際,也就是證得了四果阿羅漢之位。與正見相同,其他七道分也是可以劃分爲世間與出世間兩種。

  

  790~793經講何謂正、邪,何謂邪道與正道?“邪”就是地獄、畜生與餓鬼;“正”就是人、天、涅槃。邪道就是八邪道,正道就是八正道。以此類推,十善爲正道,十惡和五逆罪或五無間罪爲邪道爲邪道(五無間罪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一個人若犯了五逆罪,恐怕花大力氣忏悔也無濟于事,死後墮入地獄在所難免。793經敘述八邪道會順生死之流,而八正道則逆生死之流.

  

  794~796經,此叁經敘述何謂沙門、沙門法及沙門果、沙門義。沙門法是八正道,“若成就此法者,是名沙門”,就是身爲沙門,修習八正道乃天經地義,理所應當;所謂沙門義,乃是“貪欲永盡,嗔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沙門義”。身爲沙門,修習八正道,斷除叁毒,乃時份內之事;而所謂沙門果,乃是一果至四果。因此從此叁經中我們可以概括出:出家沙門以修習八正道、斷諸煩惱爲要義,入手之處當以斷除貪嗔癡爲首,而修習的果位乃是一位至四果。當四果修習圓滿時,便可以稱之爲名實相副的大沙門。(3.2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