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與762經講有學與無學的區別。什麼叫有學?從本經而言,是尚未成就八正道業者,也就是尚在學習進取之中,“謂學正見成就,學正志、正語……正定成就,是名爲學”;而無學就是“謂無學正見成就……正定成就”。而在762經中,則對何爲有學無學作更明確的解說:“謂無學正見成就,乃至無學正定成就,是名聖漏盡。”從這裏可以得知,成就無學乃是成就漏盡,而有學距漏盡還是有一段距離的。按照原始佛教來理解,所謂漏盡就是成就阿羅漢果位,而阿羅漢以下,從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等四向叁果之聖者,皆稱爲有學之位,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四向叁果”。因此在《俱舍論》中說“四向叁果皆名有學”,也是以原始經典的說法爲依據,並非憑空杜撰。
763經簡述何謂八聖道分,764經指出由于修習八聖道之故,而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舍,而向于舍。766經敘述修習八正道的功德與利益,“若比丘正見清淨鮮白,無諸過患,離諸煩惱,未起不起,唯除佛所調伏,乃至正定亦如是說。”修八正道,首先要“正見清淨鮮白”,這是前提;如果完整地修習八正道,並且皆是“清淨鮮白”,那麼就可以離諸過患,離諸煩惱,令煩惱消滅不起而智慧增長不息。767經談到何謂不善聚,何謂善聚。經中說五蓋爲不善聚,而八正道爲諸善法聚。在前面的諸經中,也曾提到七覺支爲善法之聚,這些都是善法之一,相互之間並不沖突。
在768經中談到了阿難生起之念:“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這種念頭對不對呢?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當然是正確的。一個人如果修持功夫不到家,或者正處于有學之位上,在阿難看來是不能稱之爲“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的。而“半梵行者”雖說在盡力克服自身所存在的各種毛病習氣,然而這些問題還是沒有徹底地根除,有時候甚至還時不時地犯些小錯誤,比如說我們有時候前進叁步後退一步,總體來講是進步了,但是還不完滿,在前進中還存在退轉情況,這樣一來只能稱之爲“半梵行者”。對于這半梵行者而言,優點遠大于缺點,但是仍然達不到“純一滿淨具梵行者”的標准。這樣的人不能稱之爲嚴格意義上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真正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必須具備這樣的標准:“令諸衆生修習正見,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乃至修正定”。現如今所說的“善知識”定義失之寬泛,大凡努力學佛修習,並且具有模範帶頭作用者,皆可稱這爲“善知識”。坦率地說,在當今社態之下,完全具備阿難所說的那個高標准嚴要求,恐怕只能從古德典籍中去細細搜尋比對了。(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