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八)~D 759~760經:第759經敘述叁受乃生是生起無常、有爲之心的助緣。能斷叁受,即能成正道。

  

  759~760經:第759經敘述叁受乃生是生起無常、有爲之心的助緣。能斷叁受,即能成正道。“有叁受,無常、有爲心所緣生”,此叁受即我們常說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受”是什麼?受乃爲“領納”之義。“領納”的基礎是什麼?乃是“觸”;而觸又從何而生起?在相關經典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到過“叁事和合生觸”這樣的說法,叁事便是根、境、識叁者。根是感官,境是感官之對象,識是認識主體。此叁者相融合後,便生起“觸”。由觸而生起種種初步的感覺,這些感覺的進一步提高,便是“受”。受分內外兩種,一般外受居多,或者內受往往因外受而引起。按唯物論“物質決定精神”的說法,即意識世界必然要受到物質世界的製約,意識不能獨立存在,照此觀點,那麼純粹的“內受”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基于這種觀點推理,“受”乃爲受外界影響,而引起生理、情緒、思想等諸多變化,進而産生出種種憂喜、苦樂、痛癢及好惡等等感受。這些感受歸總起來,即經中所說的叁受。此叁受實際上是引起我們生起種種本能的需求,即趨利避害、離違求順的本能特征。

  

  然而,此叁受乃爲普通的習慣之法,是有生滅的,有無常之法,是有爲之法。有爲法乃是造作之法,有造作必有因緣生滅,于每一刹那皆在流變遷移,這是它的本質特征,那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因此有爲法亦具有生、住、異、滅四相。其中“住”的表現便是相對靜止的,但是它的本質卻是時刻處于生滅之中。既然如此,這種有爲法便是無常之法。在俱舍宗的七十五法之中,有爲法占七十二種;而在唯識宗的百法之中,有爲法竟占九十四種之多。既然受爲有爲之法,如何斷除叁受?佛告比丘:“有道有迹,修習多修習,斷此叁受。……謂八正道。”

  

  759經講叁受,760經講“叁法”。此叁法乃是老、病、死。一談到此叁法,我相信世間沒有一個人會喜歡它們——有誰願意與老病死沾上邊呢?這正如世尊所說“世有叁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如何斷除此叁法?亦如上經所言,即八正道也。(3.1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