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七)~F 723經與724經講述年少比丘奉事長老比丘,若聽聞甚深妙法,則能成身正與心正。

  

  723經與724經講述年少比丘奉事長老比丘,若聽聞甚深妙法,則能成身正與心正。我們常講剛出家的比丘,需要半年乃至一年左右的觀察考驗期。關于這點,我們在原始佛教經典中便有著明確的說法(詳見《中阿含》),佛陀對此還專門作了規定。這裏也有個特殊情況,比如說根據個人的根器大小,可以適當延長或縮短。對于剛出家的年青比丘而言,他們最要緊的任務,便是依止一位好師父,所謂“依人聞法”,這個“人”,當然以“諸尊長老”爲最佳人選。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在723經中,佛陀叮囑弟子們,這是因爲“年少比丘供養奉事長老比丘者”,便可以“時時得聞深妙之法”。在佛法的修習次第上,“聞”很要緊,如果年少比丘聽聞的是淺法甚至是正邪相摻的“形似佛法”,結果就很糟糕,正知正見肯定無法得以樹立。從這個角度上講,無論是居家信士,還是出家二衆,在聽聞佛法時,我覺得還是需要有一定的選擇性,這就是七覺支所講的“擇法”。法師在講經說法的時候,自然要契合聽聞衆的根性。而“契合”與“迎合”卻完全是兩回事,如果偏離正法而卻胡說八道,那便是與“深妙之法”謬之千裏了。比丘在供養奉事長老比丘,再親近聽聞正法之後,便可以獲得“二正事成就”,即“身正與心正”。什麼叫“身正”、“心正”?不偏不倚而符合中道,叫“正”;若能將自己的身與心調和妥當,舉止言行皆講威儀,按戒律辦事,叫“身正”;如果把心態調整得祥和安穩,既不昏沈也不掉舉,這叫“心正”。長老比丘已經做到了這二正,而年少比丘就必須具備亦步亦趨地跟隨著長老比丘聽聞學習的階段。當然,若要二正兼備,就需要從七覺支開始著手,“爾時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分滿足已民,于法選擇(契合自身的修持法門),思量于法,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乃至舍覺分修習滿足”。

  

  在724經中,佛陀告諸比丘:“若比丘持戒、修德、慚、愧,成真實法,見此人者,多得果報。若複聞者,若隨憶念者、隨出家者,多得功德,況複親近恭敬奉事!”在這裏,佛陀並沒有將依止的對象限定于長老比丘,而是擴大到凡是勤于“持戒、修德、慚、愧”的比丘,都可以依止于他們修學佛法。因爲這樣的比丘具有大功德、大果報,我們供養、奉奉、親近他們,就等于將種子撒到肥良田裏,可以收獲到豐碩的果實。

  

  725經與726經闡述何謂善聚、善知識。什麼叫善聚?就是修習七覺分,能夠“純一滿淨者”;何謂不善聚,自然是五蓋。第726經我們需要留意的是王舍城中竟然還有一個“夾谷精舍”,這個精舍在以往的經典中難得一見。在本經中,尊者阿難禅覺後往詣佛所,向佛請教:“世尊!我獨一靜處禅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這裏有個關鍵詞“半梵行者”。所謂半梵行者,我以爲可能是修行還不到家,只完成了一半的梵行(清淨修行),正在通往梵行的半途之中。對于這樣的半梵行者,能不能稱作是“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呢?佛陀給予了否定回答:“莫作是言”。爲什麼呢?因爲半梵行者嚴格來講,還算不上是“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而只有“純一滿淨,梵行清白”的人,才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也就是說,只有那些在修行上毫無瑕玭的人,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在原始佛教時期,能究竟徹底地具備“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恐怕唯有佛陀一人。因此佛陀對阿難說“我爲善知識故”,就是從這個角度而言。(3月9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