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七)~D 716經敘述比丘若不正思惟,則四正勤不會生起,七覺支也不會生起,反而會生起五蓋。倘若正思惟,則上述相反。

  

  716經~720經:此五經內容大體相近,故一並闡述。716經敘述比丘若不正思惟,則四正勤不會生起,七覺支也不會生起,反而會生起五蓋。倘若正思惟,則上述相反。“于內法(指思惟中的內在之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則退,所謂不正思惟。”這裏所講的是不正思惟的嚴重後果,當然是惡法叢生,善法湮失。這裏的惡法,主要是指五蓋;而所謂的善法,則是指七覺支。如果擁有正思惟呢,自然是善法增長,惡法逐漸退卻。第717經中所述的義理,與716經大體相同,經中還提到如不正思惟,則“惡知識、惡伴黨”會隨之而來,而它們主要是指貪欲等五蓋。在718經中,乃爲尊者舍利弗爲大家所作的開示,其中重點則是講述了舍利弗尊者本人早已證得七覺分,對之可謂隨心所欲,遊刃有余:“此七覺分決定而得,不勤而得,我隨所欲,覺分正受。”不僅在朝時、日中還是日暮,都能做到“隨其所欲,多入正受”,也就是時時將自己關照于七覺分的禅定之中,不會錯亂。舍利弗對此作譬道:“譬如王大臣,有種種衣服,置箱箧中,隨其所須:日中所須、日暮所須,隨欲自在。”不僅如此,舍利弗對于七覺分,已經是“清淨純白,起時知起,滅時知滅,沒時知沒,已起知已起,已滅知已滅”。

  

  在719經中,同樣是談到七覺支的話題。尊者阿提目多詣尊者優波摩,請教了這樣的問題:“尊者!能知七覺分方便,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此話的大意是說,如果比丘能夠方便善巧地修習並運用七覺分,那麼無論論身處何境(樂住、苦住),均能保持一顆平常心而不會受到種種外法內法的左右。那麼比丘該如何修呢?優波摩回答說:“比丘方便修念覺分時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如我念覺處法思惟,精進方便,不得平等。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亦如是說。”如果比丘不懂得如何修行,不懂得如何解脫,也不會減少自己的睡眠時間,整天無所事事,自然是惶惶不可終日,即使他中何下功夫,也不會修獲善法——這就是典型的“不正思惟”。需要注意的是,五蓋中的“睡眠”不僅是指貪睡,即使與正常的睡眠時間相等,也可以歸于“睡眠蓋”。在原始佛教看來,睡眠之所以是“蓋”,主要是他們不利于精進修行。一般而言,一個出家修行者,一晝夜只要睡足六個小時,已經是綽綽有余了。“若比丘念覺分方便時先思惟:心善解脫,正害睡眠,調伏掉悔,如我于此念覺處法思惟已,不勤方便,而得平等”。這裏所列出的重點是兩個,第一個是減少睡眠(“正害睡眠”),第二是束縛自己的身心,切莫心浮氣躁(“調伏掉悔”)。如果首先把這兩點做好了,自然是“不勤方便,而得平等”,不需要花太多的氣力,便可以獲得衆生佛性平等的悟性。

  

  而在720經中,開示的主角從優波摩尊者轉到了阿那律尊者。阿那律比丘很有神通,被譽爲“天眼第一”。諸比丘所請教的問題是:“知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不?”阿那律回答是“我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衆比丘問道“雲何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阿那律的回答是“比丘方便修念覺分,善知思惟:我心善解脫,善害睡眠……精勤方便,心不懈怠,身猗息不動亂,系心令住,不起亂念,一心正受。”如是其他六覺支,亦複如是。從這裏可以看出,以上諸經所講的主旨,是基本相同的。(3月6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