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六)~K 711經(覺支經):在本經中,無畏王子請教佛陀有關“無因說”,佛陀對此予以回答。

  

  711經(覺支經):在本經中,無畏王子請教佛陀有關“無因說”,佛陀對此予以回答。

  

  有位無畏王子來詣佛所,所佛陀請教:“世尊!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作如是說:無因無緣衆生煩惱,無因無緣衆生清淨。世尊複雲何?”;在《長阿含經·沙門果經》對其表述爲:“彼不蘭迦葉報我言:……于恒水南脔割衆生亦無有惡報,于恒水北岸爲大施會施一切衆,利人等利亦無福報。”,說明不蘭迦葉是徹頭徹尾的“唯物”——他否認果報:做了惡事沒有惡報,做了善事沒有好報;衆生無論是清淨還是煩惱,都沒有任何緣因,一切都是自然而爲——他甚至認爲殺人與布施的價值是平等的。從現在來看,這種觀點無疑是極端偏頗的,而且也是極其荒謬的。從現世果報來講,殺人肯定要受到法律的追究與嚴懲,而慈悲行善,也自然會得到大家的稱歎。如果按照不蘭迦葉的觀點,法律與道德都是空洞無用的,他的無因無緣論認爲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産生和發展都是偶然的,沒有規律可循。世間萬事萬物彼此間從來就沒有必須的因果關系。所謂“無因無緣衆生煩惱(一說有垢),無因無緣衆生清淨”,便是對一切宗教道德都表示了徹底的懷疑和否定。如果從“煩惱”與“清淨”所産生的根源來說,它們必須有一個最初的“啓始”,即是什麼因緣造成了我們煩惱,又是什麼因緣促成了我們身心清淨。如果它們卻是無因無緣的,那麼人類的種種善惡、上下、階層差別就無從談起。佛教對這種觀點是持批判態度的。在本經中,佛陀將之列入“不思而說,愚癡、不辨、不善、非知思,不知量,作如是說”,即是說這種說法是沒有經過腦子思量過的,是愚蠢人的胡言亂語。正確的說法是“有因有緣衆生煩惱,有因有緣衆生清淨”。這裏需要注意的是,佛陀在說法時是有針對性的,世尊在說這句話時,並不表示說一切都是“有”的、恒常的,這是一種“妙有”,而非“實有”。佛教主張因緣說(即“緣起說”),而“緣起說”的本性,實際上也是一種“空性”,因爲緣起本身也是由因緣和合,並不等于說緣起本身就是一種真實存在。從現世意義上講,“何因何緣衆生煩惱?何因何緣衆生清淨?”從煩惱本身而言,並不存在什麼過患與利益的差別,但是貪欲卻使得我們的煩惱轉而熾盛,“于他財物、他衆具而起貪言”、貪心貪念,于是便用種種不道德的手法去巧取豪奪。即是說,五蓋是煩惱生起的因緣。那麼何因何緣能使得衆生清淨?本經中給出的說法是“七覺支”。“若婆羅門有一勝念,決定成就,久時所作,久時所說,能隨憶念,當于爾時習念覺支……修舍覺支已,舍覺支滿足。”所以說,“此因此緣衆生清淨”。

  

  綜合本經內容:五蓋爲衆生煩惱的因緣,七覺支爲衆生清淨的因緣。(2月28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