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4經(不正思惟經):本經敘述若不正思惟,則起五蓋,而退七覺支。此處的“不正思惟”,可以理解爲“思惟不當”,或“胡思亂想”。五蓋是指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七覺支是指念、擇法、精進、輕安、喜、定、舍。對于五蓋和七覺支(七菩提分),相信我們都不會很陌生。經中說“若不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則起,已起貪欲蓋重生令增廣未起嗔恚、睡眠、掉悔、疑蓋則起……未起念覺支不起,已起念覺支則退;未起擇法、精進、猗(輕安)、喜、定、舍覺支不起,已起擇法……舍覺支則退”,即是說明五蓋與七覺分之間的關系。而這種相互關系,則建立在是否“正思惟”的基礎上。五蓋究竟“蓋”的是什麼?也就是我們的心性,使心性不明,真性難以彰顯,致使善法不生,惡法增廣。而七覺支是通向覺悟的七種修習法門,其從“念”而始,至“舍”而終,實際上就是一種智慧分別的過程。一般而言,七覺支前叁支(念、擇法、精進)屬慧,繼叁支(猗、喜、定)屬定,而第七支(舍)則屬定慧雙修範疇。這種分法可能有些機械,但是從總體上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出處。念覺支可以理解爲一種初級狀態,即將我們的念頭始終圍繞著“覺”而觀照與停住,時刻憶念思量所聞佛法正知,如此逐漸進入到念住覺支——通俗地講,就是“心無旁骛,一心向佛”。《增廣賢文》裏有句話,叫“出家如初,成佛有余”,意思是說如果始終將心念住于覺悟,則很容易成就道業;相反,出家久了,我們大多數人的道心反而喪失了,這是人性中的一種常態。而“擇法”是對善惡諸法的一種擇別,如果長時間將念頭都停住于覺支,則智慧自然而生,對于勝法、劣法的觀照分別,可以做到了然于胸。而如是精進不怠,長年累月,在身心也就會引起諸種感官的變化,即進入喜覺支;由喜而輕安,可得入定;既入定者,則可以做到一切皆舍,對于財物名譽地位皆可舍棄不居。
在本經中,我們可以看到,若“正思惟”,則可免于五蓋;無五蓋,則七覺支便可修達;相反,若“不正思惟”,則五蓋如影隨形,緊隨著我們不會走開;若五蓋不除,則七覺支也料難修成。其實我們細想,所謂“思惟”,其核心是想些什麼?也無外乎世間的那些名色利養。而這種不正思惟,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妄念”——盡想些不該想的東西。妄念一起,五蓋必相隨,七覺支中的各種通往覺悟法門,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在接下來的諸經中(705~710經),我們都會見到有關五蓋與七覺支的相關闡述。(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