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門法戒錄 前言

  前 言

  《釋門法戒錄》,1937年由湖南郭涵齋居士編輯,印光老法師作序。全書分別從《高僧傳》,《缁門崇行錄》,《法苑珠林》,《太平廣記》,《佛祖統記》,《淨土聖賢錄》,《竹窗叁筆》等數十種書中,擇要摘錄古今比丘,比丘尼中有代表性的傳記,包括正反兩方面內容,可供後世人效法或警戒。本書除了對出家人有可法,可戒的現實意義外,在家居士們也可從許多事例中"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從而得到法益。是一本學戒,持戒,弘戒必不可少的輔導教材。

  因原書都是文言,深奧難懂,不容易閱讀學習。四川張妙首老居士有鑒于此,發心將原書譯成語體文,譯筆流暢,通俗易懂,對弘化教法作用深廣,功德無量!爲適應現代人閱讀的方便,除了譯白外,在編排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增刪和調整:

  ①改直排爲橫排本,繁體字改用簡體字。

  ②每段故事,由譯白者加添了題目,突出了中心內容。

  ③按故事的朝代前後重新編列,對原書中有關朝代年號,加注了公元年份,以利于讀者對曆史時間有一比較的概念。

  ④對原書中少量不適宜的,或不爲現代人所理解的內容,做了刪節;同時由譯白者新增了一些內容。

  本書中所敘述的應化事迹,因果輪回,因果報應等故事,因年代久遠,輾轉抄錄,除個別姓氏,年代,地點等有些出入外,其內容是真實可信的,絕非虛構,因爲佛教是不允許妄語的。也決不是所謂"迷信"或"神話"的幻想故事。因果輪回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因果規律是宇宙人生的基本法則,是現代各界學者所公認的,它並非佛教創造或捏造,而是佛陀把這一真相如實地揭示給人們罷了。本書中大量的故事,恰恰證實了這一點。如果有人要否定"因果"這一基本教理的話,他也就談不上什麼信仰了。書中敘述的一些出家人之所以因犯戒而墮落,絕大多數是因爲不信因果的緣故。讀者可以從中獲得寶貴的借鑒。

  原書所摘錄明代蓮池大師(公元1535—1615年)《雲棲法彙》中切要的教誨——《雲棲別鈔》,是我們的"清涼劑",也是"座右銘",不僅出家人應再叁拜讀,就是在家居士們也應細細領會。大師的法語在經過了叁百多年以後到今天,聽起來仍是铮铮有聲,發人深省,對大師的苦口婆心,倍感親切。爲便于讀者理解法語文義,仍由張妙首居士譯成語體文,附錄于後。 福建莆田廣化寺謹識

  1988年9月

  印光大師序

  如來不出興,大千等長夜。佛日既普照,諸法悉昌明。不但叁乘聖人,得以速登覺岸。亦令六道含識,鹹皆漸出苦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譬如一雨普潤,草木各自向榮。一月普映,河海隨人異見。示本具之佛性,生佛原同。顯逆順之修持,聖凡迥異。五乘分說,冀就路以還家。一法不立,俾明本而識末。五性叁乘,同歸一道。四谛六度,不外一心。偏,圓,頓,漸一切法,法法融攝。大,小,權,實一切行,行行圓通。此如來千機並育之弘規,一代時教之大義也。溯自佛興周昭,道播西乾。時至漢明,法傳東震。初則唯弘北地,至吳始及南方。自晉以來,遍及中外,高麗,日本,暹羅,緬甸,鹹于此時,沐佛法化。關中羅什,廬山遠公,弘法功勳,莫之與京,故得法傳各國,等蒙佛恩。自茲厥後,迄至大唐,經論法門,悉皆圓備。綜其大宗,其名有五,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淨。各宗知識,固皆法法鹹通,至于弘揚,或兼或專,唯期契機,故不一定。多有已證聖果,乘願示生,弘揚佛法,利益衆生。生則王臣欽敬,士女尊崇。沒則人天悲泣,鳥獸哀鳴。爲現世之師範,作後代之津梁。其道德利益,說莫能盡。然昆岡出玉,亦有頑石。檀林多香,或生臭草。或乘願示現病行,或迷心故犯清規。迹其所失之利益,與其所感之苦報,皆足以啓迪後人之善心,懲創末法之逸志,永爲法門背道違法之龜鑒,固未必非逆贊佛化,促人依教奉行也。湖南郭涵齋居士,博覽群書,隨便鈔錄可法可戒者,各若幹條,名曰《釋門法戒錄》,志期利人。然以衰老之年,精神不給,未能按朝代前後而列,殊歉妥帖。至于令閱者效法防戒,固無所礙。後附摘錄《雲棲法彙》中切要訓誨若幹條。前之可法者乃其懿行,此爲嘉言。常以古德之懿行嘉言,口誦心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其人縱頑劣,亦當進而爲知行合一之士。況素有希賢希聖,學佛學祖之大志者,其爲利益,何可量哉。願學佛之四衆,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則法門幸甚,世界幸甚。

  民國二十六年丁醜仲春

  常慚愧僧 釋印光 謹撰

  [語譯]

  如來不出世,世界像在長夜中;佛光能普照,萬法齊昌明。不僅使叁乘聖人能早日到達涅槃彼岸,也使六道衆生都能逐漸出離輪回苦海。佛陀用一種語言演說妙法,各類衆生都能夠理解。好似春雨遍灑,草木便欣欣向榮;月光普照,江河中都見到月影。就本有的佛性講,衆生與佛一樣;從修持境界說,凡夫和聖者相差很大。分五乘說法,望各自就路還家;不立一法,希從本到末均明白。五性和叁乘的人,最後均同歸一道。四谛與六度法,都不出一心之外。偏,圓,頓,漸一切法門,都互相圓攝;大,小,權,實一切行門,都互相圓通。這是如來普度衆生的弘偉規模,一代時教的主要精神。

  自從佛陀在周昭王時誕生後,教播西天。至漢明帝時,佛法傳到東土,開始只在北方流傳,東吳時代才傳到南方。晉朝以後,遍及中外,高麗,日本,泰國,緬甸均在此列,得沾佛化。長安的鸠摩羅什,廬山的慧遠,弘法的功德,無人能比。從此時到唐代,經典和法門,均已完備。綜合起來,有如下五宗:律宗,教下,禅宗,密宗,淨宗。各宗的善知識,固然法法均通,不過弘法時,有兼有專,重在契機,就不一定。其中多已證果,乘願示現,弘揚佛法,利益衆生。他們在生時受國王大臣和庶民男女的崇敬;死時人天悲泣,鳥獸哀鳴。成爲當時的師表,後代的典範。他們的德行利益是說不完的。

  但是,昆岡雖産美玉,也不免夾雜頑石;檀林雖多香樹,也會長出臭草。有的乘願示現惡行,有的執迷故犯清規。觀察他們所失去的利益,以及所遭受的苦報,便能啓發後人的善心,懲戒末法的放逸,永遠作佛門背道違法的借鑒。這也是用反面教育,促使人們依教奉行。

  湖南郭涵齋居士,博覽群書,隨手抄錄可以效法的和可以爲戒的事迹各若幹條,名爲《釋門法戒錄》,以期有利于人。但因年紀衰老,精神較差,未能按朝代先後編排,稍欠妥善。不過,對讀者從中獲得可法可戒的受益,並無妨礙。

  書末附錄《雲棲法彙》中切要的開示若幹條。前面部分可法的是善行,這部分是嘉言。能常常閱讀和思考古德的嘉言善行,如像染香的人,身上會有香氣一樣。此人縱然頑固下劣,也可提升爲解行一致的善士,何況是本來懷著大願學聖學佛的人,所得的利益怎麼能估量呢

  希望學佛的四衆弟子,要向可法的人看齊,對可戒的應對照反省。這是佛門的大幸,世界的大幸!

  民國二十六年(1937)農曆丁醜二月

  常慚愧僧 釋印光 謹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