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弘揚者—釋果孝大師
釋果孝大師一九四八年四月四日出生在一個曆代學佛世家,從小便心懷普度衆生,宏揚佛法之願.俗名王和孝。戶籍江西,後去臺灣.幼時隨父讀儒書,頗以聖學自任, 一九七零年高中畢業之後開始務農經商,曆代學佛,政治清白,遵紀守法,愛國愛教。一九八零年便開始了大師一生爲之奮鬥的行善之路護持佛教行持佛法。出世緣熟,一九八九年四十,受戒于洛陽白馬寺.依止聖觀老和尚,一九九二年依止明心大師,不久大師往生,又依止仁德大師爲師.
行腳五臺山,九華山等各佛教聖地參學,行持般舟叁昧念佛,精進不怠,略有心得。
師出家五年,終清之世,始終韬晦,不喜與人來往,不願人知其名字,以期晝夜彌陀,早證念佛叁昧.鍾鼓于宮,聲聞于外,德厚流光,終不可掩.
一九九四年應邀各地弘法,帶衆行持般舟叁昧念佛。
二零零四年任江西贛州市佛協理事,及惠日寺方丈。
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六日任安遠縣佛協第一屆會長。
二零零四年應聘爲福建省清流縣福潭寺名譽住持。
二零零四年圓通寺名譽住持及清流客家佛學書院名譽院長。
二零零五年任愛國愛教英才組織委員會委員。
二零零六年叁月任福建閩候超山寺監院。
二零零七年叁月一日當選爲閩候縣佛協常務副會長。
二零零八年釋果孝應邀參加中國藍海經濟論壇,受到國家有關領導人全國政協副主席阿不來提.阿不都熱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主席鐵木爾.達瓦買提的親切接見
果孝法師曾閉般舟叁昧關,精進不怠,日夜恒念彌陀,不倒單,日中一食,頗有心得。因感慨佛法初興,初學少怙,決志發願弘法利生,不吝所得,廣行法化。
果孝法師道風淳樸,自奉甚儉,冬夏唯兩件破衲衣一雙僧鞋;利他則廣,慈悲濟世,財法二施,隨有所求,盡量滿足,十方僧俗來者皆法喜稱道。果孝法師所教導般舟叁昧念佛是佛法行門之最高境界,是一切叁昧之王,乃釋迦佛初學燃燈佛所修法門,也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首參德雲比丘所修之法門,道宣律祖行般舟叁昧十七次,淨土諸祖也多行此法門。般舟叁昧又名諸佛現前叁昧、常行叁昧或常立叁昧,是一切行門中最艱難的,行者須定期(一日夜、或七日、或九旬)持續念佛,不坐不臥,不休不眠,以證見十方諸佛現前爲期。般舟叁昧念佛所依據之經典除淨土經典外,有《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大乘大集經賢護分》等。
其次法師德行嚴謹,誨人不倦,培養僧才務必德才兼備,具備自修及弘法能力而後已。所住持之道場(如超山寺等)規矩嚴謹,明察秋毫,執事安排條理得當,俨然古製叢林之風貌。所帶徒衆多能秉承教導,自覺持戒念佛,各道場每日修持念佛最少四五小時、最多至十二小時,閉過般舟叁昧關者達上百人。
在當今僧伽人才漸多,卻因青黃不接而造成理論者多實踐者少,急需有過來人的引導,果孝法師幾十年來奔波于全國各寺,以福建、四川等爲主,爲應各佛協、大小寺院邀請,率徒常年風雨無阻,往來各地主持般舟佛七,弘揚般舟叁昧不遺余力,不計人我,不爲名利,死而後已。帶動信徒數以萬記,大大提高信教群衆的佛法修養,淨化人心,移風易俗,推動經濟及文明建設,利國利民,化度群生,促進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法師的實幹精神堪爲當代學佛者的楷模,善知識,是現代佛學的導航者,迷失正法者的明燈。一切有志欲學修般舟叁昧念佛者,法師都能歡喜接納,從不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