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叁昧行法初探(釋果化)▪P5

  ..續本文上一頁,即可保證往生淨土,而不會求助無主,渺茫河津。

  《般舟叁昧經》一卷本,比叁卷本缺了六品,文字部分與叁卷本相合,印順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依〈1〉法數的增補。〈2〉思想的增加:如「一卷本」的念佛叁昧以思想來說,是唯心如幻,近于唯識學的。但叁卷本所增多的,如『無著品』……都近于般若空義。」,因此而說:叁卷本是依一卷本而再纂集完成的[41]。

  在行者欲修學「般舟叁昧」前,有十項預備條件〈資格審核〉,具足此「十法」[42]教導的老師才適合爲想修學者解說叁昧的行法。「十法」爲:〈1〉摧我慢心,起恭敬心。〈2〉知恩不忘,心常念報。〈3〉心無倚著,亦無嫉妒。〈4〉除斷疑惑及諸障礙。〈5〉深信不壞,系念思惟。〈6〉精進勤求,經行無厭倦。〈7〉常行乞食,不受別請。〈8〉少欲知足,調伏諸根。〈9〉正信甚深無生法忍。〈10〉常念誰所有是叁昧〈親近善知識,此人必須深悟此叁昧者〉,即于彼師生諸佛想。要修習「般舟叁昧」先以此十要件來檢視自己是否具足了修法的資糧;教授的老師當然也要觀察弟子的知見、心量、性格,是否堪受法乳;生活舉止是否合律,平常是否用心于六根收攝及內心觀照。諸此皆爲取決他能否起修的要素。這些前行做不好,卻侈談「般舟叁昧」的修持,都是陳義過高,不切實際的。

  「般舟叁昧」修成就可于定中見十方現在佛,但起修則不是依十方佛,必須先依一佛而修,修成了,才漸漸增多,直到能總觀十方諸佛。依《般舟叁昧經》叁卷本的〈行品〉(大正13‧905a~b)所示:

  如是佛言:持是行法故致叁昧便得叁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叁昧?……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刹,其國名須摩提,在衆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阿彌陀佛!

  從這段經文看來,似乎修習「般舟叁昧」僅限于念阿彌陀佛。實則「般舟叁昧」是能見一切佛的,隨所念的十方佛而能見之,如《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說[43]:

  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聞有諸佛,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心中渴仰欲見彼佛,故作如是專精思惟。……得見彼佛光明清徹如淨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念者。彼見如來亦複如是。

  另外《般舟叁昧經》也說到:「菩薩聞佛名字,欲得見者,常念其方,即得見之」[44],可見修習「般舟叁昧」不只限于念「阿彌陀佛」,行者可隨所聽聞而念各方佛。經中之所以舉「阿彌陀佛」以爲說明,或許是經典集成當時〈公元一世紀左右〉「阿彌陀佛」的信仰正流行。印順導師則認爲:「阿彌陀佛」是「無量佛」,無量佛就是一切佛,這對于「一切佛悉立在前」的「般舟叁昧」當是最適當不過了[45]。這是合理的推論。

  修習「般舟叁昧」,經中列舉多種四事法[46],可令「疾逮得是叁昧」。今舉其一:

  〈一〉 不得有世間思想,如彈指頃叁月。

  〈二〉 不得睡眠于行期叁個月中。

  〈叁〉 除了飯時及大小便,一律經行不得休息。

  〈四〉 爲人說經,不得望人供養。

  「般舟叁昧」是「常行叁昧」,叁個月爲一期的專修,而且不得坐臥,厥爲特色之一。其實〈四事品〉所指叁月爲期的專修並非一成不變的定則。〈行品〉中也有一日一夜,或七日七夜的念「阿彌陀佛」,這就與小本《阿彌陀經》有一致的地方。經又說:「欲學是叁昧者,當敬于師,承事供養,視當如佛;視善師不如佛者,得叁昧難。」[47]「菩薩欲得見今現在佛悉在前立者,當敬善師,不得視師長短,當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不得懈怠。」對上師的恭敬,六度的行持是成就般舟叁昧不可缺少的條件。

  修般舟叁昧,四衆弟子中,出家比丘修行的首要條件是「當清淨持戒,不得缺如毛發,常當怖畏于地獄痛苦。[48]」在家弟子想修此叁昧者,也必須「淨持五戒,無有毀缺」,「常受齋戒」,「心常願出家」,「心樂住寺廟」,這是對律儀生活的高度重視。如慧遠大師是行般舟叁昧以期見佛的祖師,其守戒之清嚴至死不苟,可見一斑。

  又《般舟叁昧經》有濃厚的般若色彩,散見于〈無著品〉第五、〈羼羅耶佛品〉第九及〈請佛品〉第十,如〈無著品〉第五(大正13,908c)雲:

  作是念,當持何等念得佛?當持身得佛,當持智慧得佛。複作是念,亦不用身得佛,亦不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不能得;自複索我了不可得,亦無所得,亦無所見,一切法本無所有,念有因著,無有反言有亦著,是兩者亦不念,亦不複適得其中,但用是故,亦不在邊,亦不在中,亦不有,亦不無,何以故?諸法空。

  般舟叁昧的念佛,其根本意趣是融攝「般若」而說無所得的法門。

  依《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卷2(大正13,876a~b)可知修般舟叁昧的四種念佛:

  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欲成就菩薩摩诃薩思惟一切諸佛現前[般舟]叁昧,亦複如是。其身常住此世界中暫得聞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名號,而能系心相續思惟,次第不亂,分明睹彼阿彌陀佛,是爲菩薩思惟具足成就諸佛現前叁昧。因此叁昧得見佛故,遂請問彼阿彌陀佛言:世尊!諸菩薩等成就何法,而得生此佛刹中耶?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若人發心求生此者,常當系心正念相續阿彌陀佛,便得生也。

  時彼菩薩複白阿彌陀佛言:世尊!是中雲何念佛世尊,精勤修習,發廣大心得生此刹耶?賢護!時彼阿彌陀佛複告彼言:諸善男子!汝若今欲正念佛者,當如是念!今者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以上德號)。具有如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以上色身)。身色光明,如融金聚,具足成就衆寶辇轝(以上法身)。放大光明,坐師子座,沙門衆中說如斯法:其所說者,謂一切法本來不壞,亦無壞者,……乃至不念彼如來,亦不得彼如來。彼作如是念如來已。如是次第得空叁昧(以上實相)。善男子!是名正念諸佛現前叁昧也。(大正13,876b)

  如《十住毗婆沙論》卷12(大正26,86a~b)中也同樣列舉四類念佛的次第修法。四種念佛是:

  1、 念佛十種德號,通于《阿含經》的佛隨念。初學者不具天眼,不能見他方佛,取相不易,所以「以緣名號,增長禅法」。

  2、 念色身佛: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3、 念法身佛:「色身光明如融金聚,具足成就衆寶辇轝」。

  4、 念佛實相:所言「一切法本來不壞,亦無壞者」。

  念色身與法身是同于五門禅法的念佛叁昧,四種念佛次第增進,終可得空叁昧。

  成就「般舟叁昧」不但能見阿彌陀佛,而且還能同佛問答,聽佛說法,這是修習叁昧成就,出現在修行者心中的事實。這種修行經驗,早在「原始佛教」約略可見。如《中阿含經》卷18(大正1,539c)雲:

  我因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故,即得光明便具形色,及與彼天共同集會。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亦知彼天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也。

  定中見佛,當然不是見真法身,真法身者十地菩薩也不能具見,是唯佛與佛乃能具見的境界。而且「諸佛所見之佛,亦從衆緣和合而生,虛妄非實,畢竟性空,同如法性」。羅什法師在《大乘大義章》卷上(大正45,128c)說:

  如《維摩诘經》中說:又佛法離一異相故,無決定真身;離異相故,無決定粗身,但以人顛倒罪因緣故,不能見佛。顛倒漸薄,淨眼轉開,乃能見也。佛身微妙,無有粗穢,爲衆生故,現有不同;又衆生先世種見佛因緣,厚薄名異。薄者如今見形像舍利等;厚者得見好生身,施作佛事。

  視行者過去生中種見佛因緣的厚薄,而感得今生所見佛身的形像。所見佛,是衆緣和合而生,畢竟空性,不能執著是實。

  見佛,與佛問答而釋除疑網,這是很難得的修驗境界〈一般人而言〉,行者獲此宗教經驗必然會深生樂著之意〈利根者不然〉,心起了貪著,甚至執著下去不知回頭,那又如何與聖道實相相應呢?是故羅什大師認爲,平常就要聞思「叁界之物,皆從憶想分別而有」之理,理解到叁界之物,皆從憶想分別而有,或者是過去世的起心動念,今生緣熟而果報現前;或是今世的妄念憶想,今世即成現報。叁界的現象就是如此虛妄不真實,無有絲毫可樂著。心厭叁界而對出世的聖道倍增敬信〈或可說:厭離娑婆,欣向極樂〉,必有助于心離叁界欲,而成就般舟叁昧。所以羅什大師說:

  諸菩薩得此叁昧見佛,則問解釋疑網,從叁昧起住粗心中,深樂斯定,生貪著意,是故佛教行者,應作是念:我不到彼,彼佛不來,而得見佛聞法者,但心憶分別,了叁界之物,皆從憶想分別而有;或是先世憶想果報;或是今世憶想所成。聞是教已,心厭叁界,倍增信敬。佛善說如是微妙理也,行者實時得離叁界欲,深入于定,成般舟叁昧。[49]

  念佛叁昧在定中見到了佛,出定後進一步便要對定中境界作思惟,如《般舟叁昧經》(大正13,899b~c)說:

  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爲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叁處(叁界)意所作耳。

  定中見佛,聞佛說法,但修行者並沒有到佛國去,佛也沒有從他方淨土來,只是從定心中見佛。因此,理解到叁界都是心所現的,從唯心所見的道理,能悟解有想就是執著,入于生死,不得解脫。即便是見佛,也只是觀想所成,沒有真實性。這樣的唯心念佛,是從「觀相」而引入「實相」的重要過程。在進一步,當作如下觀察:

  (隨)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心是佛,心(是如來)佛,心是我身。…

《念佛叁昧行法初探(釋果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