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六)~E 673經~680經(五力經)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六)~E  

  673經~680經(五力經):在673經中講的五力,實際上前面諸經已有所涉及,“有五力。何等爲五?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674經說“諸比丘當作是學:我當勤加精進,成就信力……(五力)。”而對于五力的解釋,也與前經基本相同,所謂“彼信力,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力者,當知是四正斷。念力者,當知是四念處。定力者,當知是四禅。慧力者,當知是四聖谛。”676經、677經、678經教誡大家在“成就”五力;而677經談到有“五學力”,分別爲“信力是學力、精進力是學力、慚力是學力、愧力是學力、慧力是學力”。五學力即五力,兩者是不同的翻譯,一般作信力、精進力、慚力(或作念力)、愧力(或作定力)、慧力。此五力是有學通向無學的必經途徑,可以增上修學之力,故而稱它們作“學力”。而“慚”爲出自內心的羞恥,“愧”爲對他人而生惶恐的羞恥,此即所謂“慚自愧他”,是一切善法的原動力。679經是對五力的廣說,分別爲:

  1、何等信力是學力?于如來所善入于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余同法所不能壞。

  2、何等爲精進力是學力?謂四正斷。

  3、何等爲慚力是學力?謂差恥,恥于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4、何等爲愧力是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5、何等爲慧力是學力?謂聖弟子住于智慧,成就世間生滅智慧,賢聖出厭離,決定正盡苦。

  681經、682經(白法經):本經敘述五種白法,所謂比丘于善法如退轉者,當以五種白法呵責之;如住于善法而精勤者,當以五種白法而慶慰之。“若比丘于善法若變、若退、若不久住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呵責汝”;相反,“若比丘于正法不變、不退、久住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慶慰汝”。哪五種白法?具體表現爲:“正信入于善法;若依信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精進、慚、愧、慧入于善法;若信慧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此五種白法實際上就是五力,即信、精進、慚、愧、慧。

  683經談到如果五力(五種白法)退減的話,則善法減退,不善法則會生長,“若比丘若不欲令惡不善法生者,唯有信善法;若信退減者,不信永住,諸不善法則生……”。相反,若依于五力,則離惡不善法,修諸善法。

  記得在以前的諸經中,我們曾經談到佛與羅漢的不同。在原始的很多經典中,若單從個人修持的次第上講,佛與羅漢並沒有本質性的差別。而在第684經中,佛陀再次談到這個問題。佛陀對諸比丘說:“若比丘于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诃叁藐叁佛陀;受、想、行、識亦如是說。”那麼,“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也就是說,佛稱作“等正覺”,阿羅漢稱作“慧解脫”,此二者有什麼不同?

  對于這個問題,比丘們當然回答不上來。佛陀說:

  第一、“如來、應、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身知,得叁菩提,于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製梵行能製,能善知道、善說道,爲衆將異,然後聲聞成就隨法隨道,樂奉大師教誡、教授,善于正法。”從這段話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佛陀並不存在有導師之說,他是“先未聞法,能自覺知”,而且能把自己覺悟到的東西傳授給別人,大家都很樂意奉受,這叫“自覺、覺他”。

  第二、阿羅漢是五學力,而如來是十力。什麼叫如來十力?“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轉于梵輪,于大衆中能師子吼而吼。”簡而言之,此十力是指:如實知處與非處(處非處智力)、業力(業異熟智力)、各種禅定(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衆生的根性(根上下智力)、衆生的種種意解(種種勝解智力)、各種衆生界(種種界智力)、衆生的各種往生(遍趣行智力)、過去生的種種(宿住隨念智力)、天眼見各類衆生(死生智力)、斷盡所有煩惱(漏盡智力)。而此十力,阿羅漢是無法獲得成就的,唯有佛果獨具。“若此(十)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衆中師子吼而吼。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2月17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