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四)~I 第624經闡述有關修習四念處的一些次第問題。

  第624經闡述有關修習四念處的一些次第問題。郁低迦尊者來到佛陀座下求法:“善哉!世尊!爲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須發,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上廣說,乃至不受後有。”佛陀對此給予的回答是:“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但于我所說法,不悅我心,彼所事業亦不成就,雖隨我後,而不得利,反生障閡。”從師徒之間的這番對話中,我們不能看出,欲求正法,必須端正思惟心態,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求法態度。否則,便是“不悅我心”(不被佛陀所認可);“雖隨我後,而不得利”。

  郁低迦尊者白佛道:“世尊所說,我則能令世尊心悅,自業成就,不生障閡。唯願世尊爲我說法……”在郁低迦尊者一再懇求之下(“如是第二、第叁請”),佛陀對其開示道:“汝當先淨其初業,然後修習梵行。”也就是說,在遵照佛陀的教導去如法修行並不是很難,關鍵是要“先淨初業”,然後再來“修習梵行”。如何理解“先淨初業”這句話?本經中對此解釋是“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叁業,然後修四念處。”在這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修習四念處是需要講究次第的,即“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叁業”。首先,需要嚴淨毗尼,對于戒條的持守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其次,需要樹立各自的正知正見,對佛法不允許有絲毫的偏知與邪見;在它們之後,還需要一個具足叁業,即在身口意叁方面,都要保持清淨無染,做到諸惡莫爲而衆善鹹揚。只有這樣,修習四念處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若不持戒、不正見、不奉善,那麼縱然畢生修習四念處,也是收效甚微。

  625經講述住于四念處,就能超越諸魔;626經略述住于四念處能超越生死;在627經中,尊者阿那律請教于佛陀:“若有比丘住于學地,未得上進安隱涅槃,而方便求,是聖弟子常雲何于正法、律修習多修習,得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佛陀教導其修習四念處,可以解脫這個問題。在第628經中,佛陀藉阿難之口,表達了這樣的一種觀點,即“如來爲諸比丘說聖戒,乃是爲了修習四念處”,從這裏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佛陀對于四念處的高度重視,而且也表明了“聖戒”乃是爲修習“四念處”而服務的鮮明態度。因爲持戒是一種手段,它並不是根本;根本是爲了達到“得盡諸漏”。爲了達到這一根本目標,就必須要修習四念處,而修習四念處就必須嚴持淨戒。這一觀點在前面的相關經典中已闡述得很清楚,不用再贅述。第629經闡述如果對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的話,那麼對于正法而言,就不存在退轉一說。也就是說,修習四念處對我們來說,只會是好處良多,不會有其他任何的副作用。而且,修習四念處,我們也不會再有退轉之虞,因我們只會正向正進,不會出現“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局面。第630經所述大體相似,指出修習四念處,可以“令不淨衆生而得清淨,轉增光澤”。第631經敘述修習四念處,可以“令未度彼岸衆生得度彼岸”;632經敘述四念處可以獲證阿羅漢果位;在第633經中,佛陀甚至將“一切法”歸結爲“四念處”,“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第634、635經中,佛陀列舉了修習四念處的種種好處,可以正盡苦、究竟苦邊、得大果、得大福利……乃至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從這裏我們均可以看到修習四念處,甚至最高可以獲證佛果,可謂功德殊勝。

  636經:本經敘述具體要從哪幾方面修習,方能修得四念處。從經中我們可以得知,大體上要從四方面入手,首先要“從佛聞法”,其次要“剃除發須,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第叁要從身口意叁方面修習聖戒,做到防非止惡,“守護根門”;此外還要做到“直其心”,一門心思努力勤修,身心無所放逸,做到“正智正念”、“正身正念,系心安住”。如此四種皆悉做到,這才叫真正的將身心時刻安住于四念處之中。

  637經講述持戒學戒與修習四念處的關系,所謂“衣缽隨身,如鳥兩翼”,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好像鳥的左右兩支翅膀,缺一不可。(2月5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