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二)~J 第601經(薩羅經):本經敘述如果名色滅而無余,則永斷生死而滅苦樂。

  第601經(薩羅經):本經敘述如果名色滅而無余,則永斷生死而滅苦樂。

  有一位天子以偈問佛:“薩羅(池、淵)小流注,當于何反流?生死之徑路,于何而不轉?世間諸苦樂,何由滅無余?”天子之偈是在請教于佛,如何使生死之流而發生逆轉,就好像使流向池淵之中的涓涓細流不僅止息,而且使其反流回去。我們知道,使溪水倒流,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使世間的苦與樂悉數消滅,就如同使溪水倒流一般,可以想像這是如何地艱難。

  佛陀對此的回答是:

  眼耳鼻舌身,及彼意入處;

  名色滅無余,薩羅小還流;

  生死道不轉,苦樂滅無余。

  “名色”是心與物的總稱,其囊括了一切物質的與精神的所有範疇。眼乃至意共爲六處,若依十二因緣理論,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即名色爲識的對象,依六處的機能,由識認知一切法。所謂無明滅由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乃至老病死滅。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若使溪水斷流,則必須從其源頭開始斷起,如此一來,溪水枯竭而無水源,後流自然乏繼。所謂滅苦樂之法,當從此入手。

  602經、603經:某位天人在602經中請教于佛陀:“雲何出離苦?雲何苦解脫?我今問解脫,于何而滅盡?”也就是如何使痛苦得到解脫。佛陀對此的回答是:

  世間五欲德,心法說第六;于彼欲無欲,解脫一切苦。

  如是于苦出,如是苦解脫,汝所問解脫,于彼而滅盡。

  在603經中,天人如此請教于佛陀:“雲何度諸流,雲何度大海,雲何能舍苦,雲何得清淨?”佛陀對此回答是:“信能度諸流,不放逸度海,精進能除苦,智慧得清淨。”

  在阿含經中常講“五欲功德”,五欲是指色、聲、香、味、觸,如果我們執著于五境而起的五種情欲,便是五欲功德。五欲本身並不是好東西,但若從修行人的角度講,它可以磨煉我們的心志與毅力,故而它們又是好東西,故而稱其爲“功德”(功用)。五欲往往是外在的表現,而如果我們的心法對它們産生了某種愉悅心、歡喜心、染著心,那樣一來問題就很嚴重了,因爲它們會促使我們生起無窮的欲望。如果我們對于五欲乃至心法(意識)上不會産生任何欲望的話,就會感到身心自在,就會當下獲得某種精神上的高度解脫。

  而在603經中,對于脫苦的法門,佛陀闡述得更爲具體,即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要著眼于四個要點:信、不放逸、精進、智慧。信是志向、信心或堅定信念,這是大前提,是航標導向;不放逸就是嚴持淨戒,自覺遵守規矩,這是重要的途徑;精進是持之以恒,是必須的條件;智慧是所要達到的結果,是理想的修習狀態。此四種法門都是滅苦的好方法(並不等于說是“唯一”的方法),若如實依其而修,定能度過生死的苦海而抵達快樂的彼岸。(12.2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