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二)~C 582經(羅漢經)

  582經(羅漢經):本經與581經大體相似,不作多述。

  583經(月天子經):本經帶有一定的故事情節:阿修羅王將月天子屏障(也就是月食),月天子十分恐怖,就到佛前皈依。阿修羅王聞佛說偈,當即釋放月天子。由于本經沒有過多地闡述佛理,故略。

  584經(族本經):經中敘述佛陀于母、妻、子之牽纏而得解脫。

  有一位天子前來請教佛陀:“爲有族本不?有轉生族耶?有俱相屬無,雲何解于縛?”很顯然,這位天子在詢問佛陀的身世情況,比如說是出身哪個種族,有無親人眷屬之類。

  佛陀對此回答說:“我無有族本,亦無轉生族,俱相屬永斷,解脫一切縛。”意思是說佛陀已經遠遠超越了任何種族,也沒有任何親屬和家眷。對于佛陀而言,他已經擺脫了一切世間煩惱的束縛。我們常說的“出家無家”,即是此理。並不是說出家後什麼都沒了,而是我們已經不能用世俗的那一套來衡量家庭出身。

  對于什麼叫“族本”、“轉生族”等問題,佛陀的回答是:

  母爲世族本,妻名轉生族,子俱是相屬,愛欲爲堅縛。

  我無此族本,亦無轉生族,俱相屬亦無,是名脫堅縛。

  佛陀在這裏的所說的“族本”等名詞,與天人所請教的已不是完全同義的概念。族本就是父母的種姓,即自己的身世來源;轉生族是指下一代子嗣而言,指有沒有後代(一般是指兒孫);“有俱相屬無”是說你有沒有諸如兒子之類的後代,因爲兒孫負責傳宗接代、延續家族的香火。對于佛陀來說,世俗的種種親情與感情,都是一種“堅縛”,對于上求解脫者而言,這無疑是一種障礙。佛陀能夠抛棄王位而出家,可以說都把這些世俗的情感都徹底地淨化了。但我們不能說出家人絕情絕義,事實上恰恰相反,出家乃行大孝大善,他不僅使自己獲得了無上有法益,同時也使自己的親眷都獲得了一定的法緣。有句成語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現在它變成了貶義,可是就其本義來講,卻是一句實實在在的真話,從中可以看出離家修道對于親朋眷屬是何等的重要。

  585經(獨住經):本經敘述佛陀獨住,既無歡喜亦無煩惱。

  曾經的一段時間,佛陀住“釋氏優羅提那塔所”。此時,佛陀“新剃須發,于後夜時結跏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以衣覆頭”。這句經文向我們傳遞了很多寶貴的信息。比如說,從“新剃須發”來講,佛陀住世時是有胡須的,而且佛陀也並非我們觀念中的留著長頭發,或許和現在的僧人形象一樣,也是將頭發剃除幹淨。其次,佛陀入禅定時,是“正身正意”,這是修禅必須保持的一種坐姿與意念方式。最後,佛陀“以衣覆頭”,說明在野外進入禅定時,必須要將頭護住,因爲佛陀是“新剃須發”,此時護頭非常重要,否則在深夜裏便有可能著涼受寒。

  此時有天神看到佛陀這般,便問道:“沙門憂耶?”佛陀回答道:“何所忘失?”意思是說他沒有煩憂。

  天神又問:“沙門爲歡喜耶?”佛陀回答“爲何所得?”也就是沒有憂愁,也沒有歡喜。

  天神問道:“爲離諸煩惱?爲無有歡喜?雲何獨一住?非不樂所壞?”天神此時很疑惑,不禁就問道:您是已經遠離了煩惱,還是根本就沒有快樂而言呢?你一個人在這裏獨坐,難道是遇到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了麼?

  佛陀回答是:“我無惱解脫,亦無有歡喜;不樂不能壞,故獨一而住。”既無憂愁亦無快樂與歡喜,當然也不可能是爲煩憂所困擾。對于佛陀來說,他已經遠離了所謂世間的喜樂而獲得了清淨的禅定快樂。在佛陀看來,“煩惱生歡喜,喜亦生煩惱,無惱亦無喜,無神當護持”。煩惱與歡喜是相生互存的關系,無論是煩惱還是歡喜,都是痛苦之源。而無憂無喜,才是最上的安詳與快樂。(12.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