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二)~A 第576經(難陀林經):經中敘述某一天子述說忉利天上的種種快樂,而佛說阿羅漢的寂滅之樂更爲殊勝。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二)

  第576經(難陀林經):經中敘述某一天子述說忉利天上的種種快樂,而佛說阿羅漢的寂滅之樂更爲殊勝。

  有一天的夜裏,一位天子于後夜時分來詣佛陀。這位天子的可謂“身諸光明,遍照祇林”。值得注意的是,在諸多經典的記述中,諸天之子一般都是在夜裏出現,而且身上都散發出奇特的光明。天子的長相也是很好看,可謂容色絕妙。這位天子不遠萬裏從天上下至人間來詣佛陀,此行的用意是什麼呢?原來是炫耀他在天上是享受到無比的快樂。他用偈對佛陀說:“不處難陀林,終不得快樂,忉利天宮中,得天帝名稱。”這裏的“難陀林”,乃是忉利天上的歡喜園,等于是忉利天子們的後花園。在難陀林中,真是快樂無比——那種快樂,是世間永遠也無法享受得到的。

  然而佛陀卻並不贊同這種所謂的“快樂”,在佛陀看來,這種快樂不僅極其有限,也是極其短暫的。在佛陀看來,涅槃之樂便是最高的快樂。因此佛陀用偈回答說:“童蒙汝何知,阿羅漢所說;一切行無常,是則生滅法。出者既複滅,俱寂滅爲樂。”阿羅漢是證得了究竟的快樂之法,他所享受的是寂滅之法,這種寂滅之樂才是真正的快樂。而無論是世間的欲樂,還是天上的那些“難陀林之樂”,都是無常變易之樂,是刹那生滅之法。天上之樂尚不足爲道,更何況世間的五欲有漏之樂?

  第577經(鈎鏁經):在本經中,另一位天子對佛陀而說偈道:“斷一切鈎鏁,牟尼無有家;沙門著教化,我不說善哉。”本偈的前兩句是天子對佛陀的贊歎,認爲佛陀已經斷除了世間的一切煩惱,徹底做到了無牽無挂。可是後兩句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即是說世尊自己證得了聖果就可以了,又何必卻不厭其煩地教化衆生呢?

  對于佛陀的教化衆生的初衷,我們在《長阿含經》中也看到了相似的記載。那時佛陀剛成道後未幾,對于是否教化衆生在心理上也矛盾過。佛陀之所以有這種矛盾的心理,原因是娑婆世界的衆生性格剛強,即便是稍有進步,退轉的也是十分迅速,實在是難以教化。後來,佛陀憑著“難行能行”的誓願,最終開始爲五比丘說法。在本經中,我們更加明確地體悟到了佛陀教化衆生的初衷。佛陀說:

  一切衆生類,悉共相纏縛,其有智慧者,孰能不愍傷?

  善逝哀愍故,常教授衆生;哀愍衆生者,是法之所應。

  從佛陀的回答中我們不難看出,世尊教化世間群生,主要是看到衆生實在是太苦惱了,太愚癡了,長年累月無時無刻不是在煩憂的系縛之中而無力自拔。對于已經證得果位的聖者而言,看到衆生被苦惱如此地煎熬著,難道沒有一絲的恻隱之心而無動于衷麼?顯然不可能。于是佛陀從“哀愍”出發,開始教授衆生如何解脫苦惱而證得永恒的快樂。

  大凡奉佛者對于佛門中的“四弘誓願”並不陌生,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上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如果我們誓願度衆生,就必須具備度衆生的本領,否則做自身難保的“泥菩薩”,那可不行。度衆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資格?就是首先要將自己身心上的煩惱斷除掉。質白地說,度衆生也就是想法設法使衆生“離苦得樂”或“拔苦與樂”。只有痛苦和煩惱解除了,我們才能談得上快樂。否則一個人即便是億萬身家,可是整天都是爲了瑣事而煩神勞心,這能稱得上真正的快樂不?顯然不可能。佛陀度衆生沒問題,因爲他不僅是出家兩序的導師,也是人天叁界導師,他有資格做任何事,說任何法。而作爲他的後世弟子,我們可能就沒有這麼大的本領了。怎麼辦?就是要努力地學修,努力學習無上的法門,修正自身存在的各種毛病缺陷。光把自己的事做好了不行,還要以“哀愍”之心去度化教授衆生,這是每一位佛子應盡的責任。我們常說菩薩發慈悲心廣度衆生,其實阿羅漢也在度衆生,只是阿羅漢更注重于自身心性的修煉而已。(12.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