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一)~A 第559經(迦摩經):本經爲迦摩尊者與阿難尊者之間的問答語錄。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一)

  第559經(迦摩經):本經爲迦摩尊者與阿難尊者之間的問答語錄。本經的內容比較抽象,主要講雖有六根六境,初禅乃至所有入處具足而住者,則爲有想,于有而不覺知,如無相叁昧;身作證具足住,就可以稱作無想,于有法而不覺知。

  迦摩尊者對阿難尊者說:“奇哉!尊者阿難!有眼有色、有耳有聲、有鼻有香、有舌有味、有身有觸、有意有法,而有比丘有是等法,能不覺知。雲何,尊者阿難!彼比丘爲有想不覺知?爲無想故不覺知?”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與意法,是六根六境的總稱。雖有六根,然而卻不能覺知六境(法的具體表現)。

  阿難對此的觀點是:“有想者亦不覺知,況複無想!”意思是說,縱然是有想的人也不會覺會,何況是無想的人呢,自然不會覺知。

  那麼,“何等爲有想于有而不覺知?”阿難的回答是,從初禅起,至二禅、叁禅、四禅乃至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覺知”。那麼什麼叫“無想有法而不覺知”?阿難回答說是“一切想不憶念,無想心叁昧身作證具足住”。就是說,不光是四禅乃至無所有入者不覺知諸法,就是達到無想者(無想心叁昧)也同樣不會覺知。從這裏可以看出,證得無想心叁昧,並沒有獲得真正的解脫,但它已是禅定中的一種高級狀態。然而比丘如果于無想心叁昧時“不湧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做到不再退轉,則是“智果、智功德”。

  第560經(度量經):本經主要講“四道”,是阿難爲諸比丘說。

  阿難對諸比丘說:“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記說,我當善哉慰勞問訊,或求以四道。”何謂四道?即爲初道、第二說道、第叁說道與第四說道。

  第一說道:“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安定心):善住心、局住心(保持在一定範圍內),調伏心,一心等受分別,于法量度(思惟、觀察、體驗),修習多修習已,得斷諸使……名說初道”;

  第二說道:“比丘、比丘尼正坐思維,于法選擇,思量住心:善住、局住,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平等受持),如是正向多住,得離諸使”;

  第叁說道:“比丘、比丘尼爲掉亂所持,以調伏心坐、正坐,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化,如是正向多住已,則斷諸使”;

  第四說道:“比丘、比丘尼止觀和合俱行,作如是正向多住,則斷諸使”。

  簡而言之,所謂四道,就是阿難驗證諸比丘、比丘尼修持境界的四種方法和四種層次。用禅宗的話講,也可以理解爲“印可”——它是表達佛法真義的一種方式。第一說道是初級階段,需要從多方面克製自己;第二說道是“正坐思維”,此時已經做到“于法選擇”(擇法),開始具有分別善惡念的抉擇思維,此時已經運用禅定中的“止觀”,來對自己的諸念進行“調伏”;第叁說道是進一步提到了比丘如何運用止觀,來對治調伏自己的一些“掉亂”,從而做到“正向多住”;最後,所謂熟練地運用止觀,做到止觀雙運,“和合俱行”。

  附帶說明一下,559經與560經的禅理思辨色彩濃厚,從字面上很難理解透徹,加之我本人沒有實際修持功夫,故而也只是囫囵吞棗,不解其中之味。(11月21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